我,是天文考古学的唯一亲爸爸。
其他人,比如冯时,企图高挂天文考古学的大旗吓唬老百姓,其实他们连边都挨不到。
天文考古,核心要义和绝杀方法,就是通过史料文献记载的天文历法特征,利用高精度专业天文软件如Stellarium,回推这些天文历法特征所属的确切年代。
任何天文历法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进行天文考古,或者要看懂天文考古的内容,首先必须正确掌握古人所用的天文观测坐标。
我大爷在1.6万多年里,使用了一组精细而复杂的黄道坐标进行观测,其中广为人知的坐标就是“二十八宿”。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威室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说二十八宿“广为人知”,其实最多只是知其名而不知其实。自汉代以来,古今中外专业研究者,没有一个知道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
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人知道!
比如英国大文盲李约瑟,公然哔哔二十八宿和“十二次”是赤道坐标!
哔哔二十八宿是赤道坐标也就算了,“十二次”是黄道十二宫呐!
二十八宿,从东方七宿开始,在南天上呈逆时针方向分布。
别看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在南天上也是逆时针方向循行的,二十八宿就是标记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的恒星背景。
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就是太阳在黄道大圈上的视运动位置。
视运动,不是太阳在动,是地球上的观测者感觉太阳在动。
今年12月7日,“大雪”交节,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循行到了黄经255°,位于二十八宿的尾宿五度。
交节之后,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在南天黄道上继续逆时针东进,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抵达黄经270°冬至点。
今年的冬至点,位于箕宿二度。
很久很久以前,我大爷被想象成一只巨大无形的屎壳郎,推着太阳粪球滚过天空。
记住,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不是赤道坐标。
中外学界在这个最基础的问题上一败涂地,完全是一群无所用心的废柴。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爸爸回来了。
公元前521年,我留下一份“次度表”,用二十八宿测定当年的二十四节气,然后跳进虫洞愤然弃世。
2500年过去了,我回来一看,居然还没有人看懂!
“次度表”无可置疑地表明,二十八宿就是黄道坐标,而非赤道坐标。
不是黄道坐标,怎么可能测定二十四节气嘛。
二十四节气,就是太阳周年视运动在黄道大圈上均匀分布的二十四个节点。
钦天监一直固执地将二十八宿当作赤道坐标。
康熙的老师、比利时的南怀仁气疯了——赤道坐标肿么测节气!狗,伐克尤瑟夫!
赤道坐标当然不可能测节气嘛,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在黄道大圈上,天赤道大圈的刻度,怎么测太阳的行度。👇👇👇
有心学习的网友,对着黄道二十八宿节气图,仔细检查一下“次度表”。
“次度表”有些小问题,估计是刘歆这个二货不懂装懂搞错了。
我这么一说,又甩出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汉书·律历志》所载“次度表”勘误。
搞明白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恭喜你,你已经打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了!
知道了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要进一步追问,二十八宿到底如何划分呢——每一宿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何处?
这个问题,将二十八宿当作赤道坐标的中外学界也不懂如何划分,他们将每一宿的“距星”当作起点。
比如房宿一是距星,心宿二是距星。
可是,房宿一到心宿二不是“五度”嘛。
学界文盲真忒么蠢得没药治。
二十八宿的划分,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中外学界怎么就不去解决呢,难道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
当我着手去解决时,就发现,中外学界这帮文盲陋鳖真的是完全无所用心,二十八宿的划分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没有任何难度。
韩国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苏州藏石刻《天文图》,明明白白解决了这个问题嘛。
韩国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苏州藏石刻《天文图》,中外学界都知道。
可是,几百年来,就从来没有人看懂过。
我一眼就看明白了。
我一定是被我亲大爷拣选的,the Chosen One,我亲大爷一直等着我来。
这两份天文图,明明白白标记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因为二十八宿跟黄道十二宫套在一起。
这两份天文图,不但明明白白标记二十八宿是黄道坐标,而且明明白白标记牛宿的起点就是恒星牛宿一。
牛宿一不但是牛宿的起点,还是“十二次”之“星纪”的中点。
中外学界,你们为什么这么蠢?你们为什么这么无知?你们为什么这么无所用心?还忒么狂妄傲慢?
老子抽不死你们这帮文盲陋鳖!
大爷,我来了!
一旦我弄明白了牛宿一就是牛宿的起点,二十八宿的划分问题就得到了精确的解决。
在南天黄道大圈上,二十八宿是逆时针次第排列的。
那两份天文图,是北天星空坐标图,二十八宿顺时针排列。
从牛宿起点牛宿一开始,二十八宿一度一度地排列过去。
牛宿一还是“星纪”的中点,于是“十二次”的划分也精确解决!
两份天文图是北天星空坐标图,很简单,我又做了北天十二次、二十八宿组合坐标。
大家要明白,天文图上的黄道十二地支方位不是简单的标识,它们还表示特定的节气。
正子位,就是冬至,黄经270°。
正丑位,就是小雪,黄经240°。
牛宿一黄经240°,是且仅是公元前2629年!
这就是颛顼元年!
划时代的时刻!
解决了二十八宿、十二次精确划分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二十八宿究竟是何时发明的呢?
在颛顼元年,角宿起点并不正好是恒星角宿一。
按道理,既然二十八宿起于角宿,那么角宿的起点就应该是角宿一。
同时,东方七宿代表春天,那么创设二十八宿的年代,角宿一就应该是立春点,黄经315°。
用高精度专业天文软件 stellarium 检测一下,恒星角宿一是立春点,黄经315°,是且仅是遥远的公元前16163年(天文年-16162年)。
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十国院士”、文盲夏鼐也考虑过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
施古德提出二十八宿的建立可能远在16000年前,夏文盲轻轻地就把这个问题打发了,说“失之过早”。
15年的红学研究,我把中外学界这些个文盲陋鳖彻底看透了,我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他们懂个卵。
我精心制作了一份公元前16163年2月26日立冬昏时的南天二十八宿坐标图,日落时刻,角宿一在黄道南中天,315°黄经线正好穿过角宿一。
我把角宿的起点线放在角宿一,当时角宿一黄经还不到315°。
好看了。
我把角宿的起点线放在角宿一,宿度线一度一度地逆时针划拉过去,划过去,划到了牛宿的起点牛宿一。
牛宿的起点线正好穿越恒星牛宿一!
斗宿26.25度,小尾巴的0.25度,正好是牛宿二跟牛宿一的宿度差!
我曹!
我曹操曹操曹操!
我曹操得内牛满面屁滚尿流五体投地!
二十八宿,就是创设于公元前16163年!
中外学界长期一致认为,黄道十二宫是“古巴比伦人”的发明。
韩国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明白展示了“十二次”就是黄道十二宫。
“十二次”与黄道十二地支方位的严格对应,是颛顼的规定。
十二次起于“星纪”。
颛顼时代测定,日至其初为节,日至其中为中气。
颛顼实施十月历,因此星纪初是立冬,星纪中是小雪。
星纪中是小雪,意味着恒星牛宿一正好是黄经240°。
牛宿一正好是黄经240°,是且仅是公元前2629年。
这就是颛顼元年。
颛顼元年比古巴比伦人早了800多年好不好,黄道十二宫怎么是古巴比伦人的发明。
外国学界不懂,或者情有可原。中国学界胡乱把黄道十二宫的发明权拱手让给别人,真是罪不可恕。
公元前16163年,角宿一是立春点,二十八宿正式创立,角宿一是角宿的起点,也是二十八宿的起点。
从角宿一开始,一度一度地数过去,牛宿一正好是牛宿的起点。
尽管经过漫长的岁月,角宿一后来不再是角宿的起点,但牛宿一从来都是牛宿的起点,从未变更。
牛宿一的特殊地位,实际上在历元甲子年就奠定了。
公元前16317年4月15日冬至,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华夏历元 。
交节时刻,木星挨近壬寅刻度。
为标记木星循行黄道周天的视运动位置,以此壬寅刻度为坐标原点,可以将黄道均分成十二个天区,每个天区的起止点正好是天干“壬”。
将六个“壬申”两两连线,这就是“大六壬”。
牛宿一正好位于一个天区的中点。
参宿大神的圣书体尊号,眼睛符也可以写在座位符上方,于是可以读成“殷商”,当然还可以读成“壬申”!
由于眼睛符是眼、目、明、日月,还是左、右,因此两个字符先分别单读,再反切拼读,就可以得到——
申酉戌!
申酉戌,是阳历秋天的三个月,从立秋、处暑,经白露、秋分,到寒露、霜降。
参宿大神主秋。
历元时代申酉戌三个阳历月节气点的分布,正好与后来“十二次”中的三“次”降娄、大梁、实沈,以及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大部分重合。
因此,参宿大神圣书体尊号拼读成“申酉戌”,是必然的,也是精妙绝伦的设计。
无数例证,一次又一次反复证明华夏文明观象授时绝技的精妙绝伦,上古华夏就是古埃及文明。
历元时代“大六壬”的划分,凸显了牛宿一的独特地位,因为它正好是后世“星纪”的中点。
但“大六壬”更重要的作用,是精密区分了每三个天区一组、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黄道天区。
这是华夏文明在遥远年代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
“大六壬”毫无疑问是犹太人“大卫之星”的源头。
犹太人就是周人的一支。
六壬式盘,以对黄道天区的准确划分和遥远古代天文历法特征的严谨记录,展示了“十二次”(黄道十二宫)的正式建立年代。
当然,只有我才能首先看明白。
盘面的天干地支方位,跟颛顼时代定下的“十二次”严格对应。
后天八卦,则与节气严格相对应。
因此我轻而易举地知道了牛宿起点牛宿一黄经60°,是小满。
牛宿一黄经60°,是且仅是公元前15785年。
公元前15785年,按历元时代“大六壬”划分的黄道十二天区,从立春开始,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阳历月,节气点正好分别精确占据东南西北四组天区,各节点正好位于天区分界线上,各中气点正好位于每个天区的中点。
这是华夏文明在遥远年代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
按公元前15785年的黄道干支刻度,立春点在轸宿十一度,对应“戊寅/己卯”;立秋点在奎宿四度,也对应“戊寅/己卯”。
立春、立秋,正好分别是“启闭分至”之“启”、“闭”的起点。
《黄帝内经》引早已失传的《太始天元册》称: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天地之门户,物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戊己分”源头在此!
大家要看清楚——六壬式盘和《太始天元册》,无可置疑地展示了华夏文明在遥远年代进行精密天文观测的核心高科技,同时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遥远的18000年前!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就应该颁给我,我代我大爷去领奖。
我不稀罕任何奖,但我大爷的伟大成就必须举世公认!
太史公说,厉王幽王时期,畴人子弟都跑了,或在诸夏,或在夷狄。
“畴人子弟”,就是天文官世家。
天文官世家受不了暴君昏君的胡作非为,跑了,造成华夏文明观象授时绝技的严重失传。
实际上,厉王时期的铜器,干支历日月相刻得颠倒错乱。
我回来了。
我是“来自田间第一人”,就是畴人,华夏首席天文官。
赞曰:
法轮长转华夏钦天监观象授时演周易
妙有真空圣莲敷教台燃灯铸鼎弘大乘
又曰: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昆仑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爷娘恩何以酬圣贤道何以传民物命何以立临敷教台上怡红快绿斯文定有攸归
@threadreaderapp
unroll
Share this Scrolly Tale with your friends.
A Scrolly Tale is a new way to read Twitter threads with a more visually immersive experience.
Discover more beautiful Scrolly Tale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