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爽 Profile picture
Aug 23 13 tweets 4 min read
1/

这两天国内在热炒新版红绿灯(其实是 2016 年国标),跟设计有关的事,我肯定要研究一下

有几点特别有意思

一是为什么大家看不懂这些复杂的通行规则,而我一看就懂了?

因为多数人用了穷举的方式,试图记忆所有的红绿灯组合和规则。谁能一下子记得这么多抽象的、看似毫无规律的规则

#设计入门
2/

一般人不会用逻辑思维来分解一个设计,而是用直觉、记忆等更直接方式来学习设计

我是用的“排除法”,发现通行规则其实很简单:不是红色,就能开。网上后来传播的一句话口诀,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这种方法是在不理解逻辑的前提下,理解设计的思路

好设计最好一目了然,次一点至少能用排除法来理解
3/

另外呢,我是在凉爽舒适的办公室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念叨“我倒要看看这帮傻逼设计师还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出来”的心态下,很放松地研究这 7 种红绿灯排列组合

如果我在44度高温下开车出门,在前面有外卖小哥、后面有人嘀我、旁边有人加塞的十字路口忽然看到这种红绿灯,当时我脑子肯定就短路了
4/

所以我一直都要求设计师:不要盯着电脑做设计

你在空调办公室里、5K 豪华大显示器上做的设计,到了嘈杂、忙乱、连走路都不安全的现场,就彻底变成了另一个东西

自己去现场,以用户的身份、在和用户一样的手机上,实际体验设计,然后回来继续修改

古代皇帝还知道亲自下地插秧、体验一下种地呢
5/

我还有个帮我理解“新版”红绿灯的有利因素:我生活在一个联邦制国家里,不同州的红绿灯设计有细微差别

我们州考驾照,路考之前有个强制课程,课上老师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左转信号灯设计,每次我以为他说完了,他又补充下一个特例

反正我学乖了,每次在路口都使劲观察😂

6/

比如“红灯禁止右转”,有各种不同的指示牌,很多下面还有附加说明文字

这么多细微的变化,用户肯定无法记忆,只能现场观察和判断

从设计角度说,这种混乱交通标志也有额外的好处,它们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开车、提前观察,这有助于提高人的操作效率
7/

但人就是人,是人就一定会出错

比如我生病了、太阳太刺眼看不清、大卡车挡住视线…都有可能让我在十字路口疏于观察,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所以在这儿开车,特别强调“安全泡泡”的概念,简单说就是保持车距、随时观察前后左右车况、在事件发生之前预判和预估下一步操作
8/

从这个角度说,完美的红绿灯肯定比不上良好的驾驶习惯



我从设计角度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新版红绿灯为什么很怪异地“不亮灯也能转弯”,直接用绿色箭头表示左转、右转,不是更直观吗?

而后我就去找国标,发现国标里规定了“方向指示信号灯的绿色发光单元不得与机动车信号灯的绿色发光单元同亮”
9/

翻译成人话,就是绿色箭头和绿色圆盘灯不能同时发亮

(黑人问号脸)

身为合格的设计师,肯定不能背诵设计准则、设计范例,而是必须去主动研究设计规则背后的“why”

好在网上有好人搜到了警方对个规则的解释,大意是说直行和左转绿灯同时发亮,车辆会有冲突

我没有读懂交警的话,大概猜到了意思
10/

我觉得交警是想利用绿色箭头和绿色圆盘灯不能同时发亮,来解决民间主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开车习惯

这种就属于用户体验设计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我关心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人设计了这套红绿灯国标

这个人
sohu.com/a/578936642_53…
补一下研究红绿灯国标的文章,去年的一篇文章,写得挺详细

new.qq.com/omn/20210401/2…
忘了分享之前的一套来自民间的交通标志设计方案

按照警方解释和国标具体条款,这版红绿灯的设计初衷,应该是为了提高十字路口的安全性和通过效率

至于为什么要设计得这么奇怪,我猜是“顶层设计”思路的结果:居高临下的设计者眼里,司机并非真人、只是一些统计数字,反正可以用强制执行的方式来管理这些数字,简单粗暴就行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倪爽

倪爽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nishuang

Aug 23
1/

说说设计师阅读专业文章的习惯

这篇文章不但写得很精彩,其实还特别有意思。它既讨论怎么具体设计一个控件,又是在设计系统的这个大前提下讨论,不同水平的设计师能在这一篇文章里,看到不同的结论

但如果你是新手设计师,或者文章主题正好在你领域之外,很可能你看不懂这样的文章🤷‍♂️

#设计入门
2/

国内的设计师依赖性比较强,喜欢看别人整理的、汇总的、分析的文章,不喜欢自己阅读、自己解读。遇到看不懂的文章,总希望有高人来解读

但是很遗憾,通常这时候跳出来的高人,要么是会写文章但平时根本不做设计的公众号小编,要么是特别会来事但也是半瓶子醋的设计师,要么就是个爱自我表现的话痨
3/

针对设计师的阅读建议:

- 自己读。阅读是个探索、思考、记录和输出的完整过程,依赖别人解读,阅读就退化成小学生背书了
- 多读。很多设计师还保留着美工的阅读习惯,只喜欢那些介绍新工具、新技巧的文章,事实上每天都有人在分享案例、经验、思路、策略…各种角度、层面的好内容
Read 7 tweets
Aug 21
新车里最爱显摆的触摸屏有多烂

设计师都知道汽车人机界面(HMI)里,触摸屏比实体按钮的效率差很多,最近瑞典最大的汽车媒体对比测试了不同汽车的触摸屏操作速度

结果 2005 年款物理按钮的沃尔沃操作速度最快,而上汽 MG Marvel R 最慢,比沃尔沃慢了 4 倍!

#设计入门

vibilagare.se/nyheter/physic…
测试项目有四个:加热座椅、调温度、除霜;调电台;重置行车电脑;把仪表盘调暗并关闭中央显示屏

司机先熟悉所有操作,然后在时速 110 公里的情况下尝试操作

最快的老款沃尔沃不足 10 秒就能完成操作,其间车子开出去 306 米

最慢的上汽 MG 需要 44.6 秒完成操作,操作完了、车子已开出 1.4 公里
由于语音控制不可靠,所以媒体没有测试语音控制功能

另外媒体还测试了司机操作时,需要向下看多大角度。观看角度越大,观看越困难,眼睛需要离开路面的时间越长,也就越不安全

最差的一款车,司机眼睛得向下看 56 度才能看到超大显示屏的底部菜单;而奔驰 GLB 设计更合理,眼睛向下看 20 度就行了
Read 14 tweets
Aug 21
火星上怎么导航?又没有 GPS

NASA 的好奇号火星漫游车用车轮转了多少圈来确定自己开了多远。因为轮子有可能打滑,它每开 1 米就停下来拍照,再计算,用照片来确定自己到底开了多远,然后继续行驶

因为总得停下来拍照、等计算经过,火星车行驶速度只有龟速的 45 米/小时

#犀利而无用的知识
这种用照片确认自己当前位置的导航方法,叫视觉里程模式,visual odometry (VO) mode

现在好奇号火星车升级了软件,能一边开一边计算照片对应的位置,所以它的时速提升了将近一倍,达到了闪电般的 83米/小时😂
错别字:等计算结果

新闻来源

newscientist.com/article/233298…
Read 6 tweets
Aug 21
1/

最近用英语开会比较多,我想起来一个经验:

说英语有拐点,一旦习惯了直接说英语,而不是想好中文句子再翻译成英语再说出来,脑子就能自动、半自动地用英语表达和沟通了

今天我去 Youtube 搜了一下教你不翻译、直接说英语的方法

#活到死学到死

这位姑娘来自圣彼得堡
2/

她母语是俄语,经验是:

- 到外国旅游、小住,和当地人一起说英语
- 看英语书、杂志
- 让学英语更好玩
- 直接用英语学新知识
- 学新单词时别翻译成母语
- 每天练习一点英语
- 用英文歌练习
- 坚持

小结一下,后几条都是在母语环境里创造一个使用英语的小环境,然后不断重复练习,直到养成新习惯
3/

这俄罗斯姑娘现在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她从外国人的角度来分享学英语的技巧,可能更真实吧😂

下面这位姑娘来自美国,虽然英语是她母语,但她会流利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还会一些日语,跨语言的学习经验应该能让她更理解学语言的障碍



她的视频有中文字幕,我就不简介了
Read 10 tweets
Aug 21
今天推荐计算机常识书籍“算法之美”,两位作者分别是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

非CS专业书籍,适合普通人认识神秘的“算法”。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例,介绍主要算法的来源、数学基础及其解决思路

100x.today/%E7%AE%97%E6%B…

#100X阅读
英文版原名叫做“Algorithms to Live By: The Computer Science of Human Decisions”,即“指导生活的算法:人类决策中的计算机科学” ,涉及的常见算法包括排序、缓存、贝叶斯法则、博弈论等

解决的问题很有趣,比如相亲应该持续多少次?37% 的时候做决定!
今天介绍的阅读方法是“狗熊掰棒子阅读法”,适合启发式地看“专业话题”的畅销书

大家都听过“狗熊掰棒子”的寓言故事,狗熊进了玉米地看一个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最后两手空空

家长和老师用狗熊教育你要专注,但他们从来没有展示狗熊掰棒子的真实结果:

茂密的、迷宫一样的玉米地里,狗熊开辟的一条新路!
Read 5 tweets
Aug 20
跟死鱼眼僵尸脸的 Metaverse 扎克伯格学什么?

脸皮厚

我做设计这么多年,围观了各种产品起落,跟踪了无数产品,接触了各种级别的创业者,也帮各种创业团队完善产品设计、品牌设计和 UX 设计,其中最厉害的创业者都有一个共性:

能把处于 0 - 1 之间的不成熟产品推向市场,然后快速改进

#设计入门
很多程序员、销售出身的创业者都有类似特质,很多有远见的高人,也不介意尽快把 Metaverse 这么屎的产品拿出来,然后一边验证、一边优化、一边发展

设计师在这方面比较弱,总觉得设计还不够完美、还不能拿出来见人

其实对大多数设计而言,藏着掖着修改和公开地修改,除了设计师的自尊心,其他没差别
“不完美”恰恰是一种强大的竞争手段

例如完美主义者代表之一的乔布斯,发布的第一代 iPhone 并不完美,他也没拖延上市

比如电池很弱还不能换电池,不支持拷贝黏贴,不支持后台任务(不能挂QQ),最神奇的是因为政策限制、国内版不能用 Wifi,要知道当时流量超贵、还没有 3G

Read 5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Don't want to be a Premium member but still want to support us?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Or Donate anonymously using crypto!

Ethereum

0xfe58350B80634f60Fa6Dc149a72b4DFbc17D341E copy

Bitcoin

3ATGMxNzCUFzxpMCHL5sWSt4DVtS8UqXpi cop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Follow Us on Twi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