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 Profile picture
May 22 6 tweets 2 min read Read on X
这几天在各种群都能看到厂长的那条微博截屏:

去年在拼多多做了2亿流水的日用品商家,利润55万,毛利甚至是负的,靠的是订单量大,在包裹里塞游戏卡赚广告费,扣掉亏损后,一年到手55万。

我看了一下讨论,还是比较分裂的,普通打工人都在怀疑资本家怎么能这么苦逼,卖惨卖过头快把自己打造成慈善家了,倒是电商从业者多半表示对此已经麻了,这年头卖货能稳住成交规模还有赚头已经很幸福了,要啥自行车呢?

这个例子固然不能代表所有电商卖家都水深火热,但是据我所知,在消费预期迟迟未到的市场里,很多工厂直发的店铺要想保住产线不停,确实也只剩下了卷价格这一条路。

有人骂骂咧咧的说只要拼多多不倒电商就活不了,其实问题也不在这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没有拼多多也会有拼少少出现,你不可能寄希望于在消费升级的一片歌舞升平里,永远不会有人去注意到下沉市场。

我不是在说存在即合理的套话,这几年来拼多多打得阿里京东都意识到要回头确立「价格力」的重要性,是非常刺激的打破马太效应的典型,通过破坏原有的商业生态,为市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至于新的好还是旧的好,这种价值判断可以吵得无休无止,我觉得意义不大。(1/nImage
前几年有一类热门的自媒体选题,就是去拼多多的买家秀(商品评论区)里发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比如200块钱的液晶电视,从晒图里才能看到都是什么人在买——大多数都是家徒四壁的环境,以及用户觉得可以花200块钱买台电视特别开心——这就是关掉主流互联网滤镜之后的情景。

每个人都会嘲讽知乎人均年薪百万,但是以为这个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有喝奶茶、坐地铁、玩原神,未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知乎式傲慢。

所以换个角度,如果所谓的普通人在拼多多买到了200块钱的液晶电视,他大概率会对商品质量感到不满,诧异于拼多多上卖的都是些什么残次玩意,这平台一定没救了⋯⋯这判断很合理,阿里京东以前都是这么觉得的,直到发现不对劲之前,电商平台从来没有职责是要去为市场锚定底价,你找到利润最薄的商家,然后呢?怎么卖广告卖流量卖位置?

但其实你现在去看拼多多这几年的财报,广告收入和佣金收入真的都没少赚,这就是设计商业模式的价值了,就像美国笑话里经常讽刺税务员,大力士挤过的干瘪橙子给到税务员手里,还能榨出满满一杯橙汁,拼多多可以在打掉利差的同时依然拿走平台的那份抽成,这就是它的本事了。(2/nImage
黄峥早年还在公号上写过文章——张小龙的饭否,张一鸣的微博,黄峥的公号,并称为科技媒体考古必达的三大电子遗迹——那篇「把资本主义倒过来」非常值得温故知新,我甚至会怀疑黄峥有没有后悔过早暴露了他对拼多多的原始设计,公号现在也已经注销了。

文章是2017年发出来的,那时拼多多刚上线不久,还是一个小透明,黄峥写的主题是保险和复利,跟电商没有任何关系,唯独在一个举例里,他用了电商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其实就是拼多多的最初思路,很厉害。

黄峥说保险是资本主义的极致创造,一边是抗风险能力弱的穷人掏钱向抗风险能力强的富人购买抗风险资源,另一边是富人把钱投到能够产生复利的资产果园里,整个结构确保了财富从穷人到富人的持续转移。

而黄峥说要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意思,就是想要设计出某种反向保险产品,让穷人去给富人出售抗风险能力并占到便宜。到这里为止,黄峥都还只是在开脑洞,但接下来他用了一个例子去作解释,就很引发联想了:

1000个人联名写信给服装厂,愿意出10%的定金集体采购1000件羽绒服,而服装厂也会很愿意给出30%的折扣,因为这里面最稀缺的就是消费的确定性,只要订单顺利排产,成本就能从上游那里再挤一挤。

黄峥进一步说,如果这1000人信用记录比较好,那么他们哪怕不付10%的定金,是不是也有服装厂接单?底层逻辑相当于是服装厂通过让利去向消费者购买一个「等我发货了你确定要付钱」的保险,在这个关系里,服装厂是富人角色,消费者是穷人角色,富人为了扩大生意,不得不将财富分配给穷人,这就促成了「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结果。

理解了上面的角色分配以及倒过来的设计,也就理解了拼多多为什么把仅退款做成了行业标配。(3/nImage
很明显,在实现自己想法的过程里,黄峥是用拼多多替代了为那1000个人排查信用记录的工作,通过流量分配,拼多多有着足够的信用,去告知供给侧:我手上有多得数不清的消费意向,但我只匹配给出价最低的卖家。

电商生意在拼多多上「血流成河」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直白,同时也无能为力,以前的游戏规则是竞价,谁出钱最多,谁拿走最好的流量入口,现在的游戏规则是核价,谁定价最低,谁锁定最多的消费对象。

可能有人会说了,把消费包装成期货,根本不是拼多多首创的,团购不就是这样吗?

团购是服务业,供应本来就是弹性的,一家火锅店在餐时有空桌子,本质上就是亏损,所以它愿意打折去挽回损失,但在零售业,生产的边际成本是相对固定的,除非是为了清库存,否则卖家不会轻易破坏自己的定价体系。

卷价格的玩法,会让品牌很难受,因为品牌天然追求溢价,这也是百年以来的商业规律,干出头后就不用再卷了,而一旦接受核价,就意味着「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白牌远比品牌更能适应拼多多。

其实阿里那边的批发品牌1688火了也是搭了这趟便车。

甚至连「工贸一体」的概念也开始盛行了,既然利润空间比纸还薄,加上平台愿意灌流量,那就只能把中间成本都砍掉了,左手是厂,右手是店,回归钱货交易,品牌是啥,能吃吗?

更进一步来说,在强分配、弱运营的流量系统里,连店/号都不重要了,卖家相当于平台SKU的发货机器,用户没必要知道你是谁。(4/nImage
就像我们都知道短视频平台是算法决定分配的,所以很多素人妹子直播都是隔一段时间换个新号,因为红利期过了平台不给推流,继续播只会越来越差,反正该收的礼物都收了,不如重新起号再去吃一波新手保护。

我们这样的古典自媒体完全无法理解,或者说,在我们的认知里,账号应当是个人的品牌资产,所有的内容生产都是积累,怎么能用成日抛型的呢?但算法考虑得很周到,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攒完粉丝后就会开躺,想都别想,不卷内容再多粉丝也没流量。

拼多多的很多商家也是一样,如果店的流量异常了,比如可能是退货率一下子没控制好,立马去开新店的成本,远远低于你去重新优化老店数据,只要你能按照平台标准履约交付,流量和以前不会有太大差别,「货找人」,不是「店找人」。

做惯了淘宝的商家对此当然是无法理喻的,我们花了老大力气去攒皇冠攒评价,怎么经得起如此糟践哪,夭寿夭寿⋯⋯

其实去看阿里最近几次的财报电话会,一直都在跟华尔街解释什么是「万能的淘宝」,意思是淘宝要能承接消费分层的市场,让月薪2千、2万、20万的用户都能买到对应标价以及品质的商品。

道理是对的,但实现起来还是很难的,这涉及到平台要重构分配制度,让只有成本价才能出货的卖家和有大把预算去投直通车的卖家在同一个环境里竞争还能各取所需,想想都很头疼,阿里是肯定不希望跟拼多多去卷的,这场仗估计会长期打下去,不会轻易决出胜负。(5/nImage
曹德旺早年有过一段讲话流传很广,大意是中国只有人口,没有消费能力,买米买面那不叫消费,只是生存。

这话其实不对,诺贝尔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Banerjee写过一本很有名的研究著作「贫穷的本质」,里面就有反常识的统计数据:在很多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里,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后却会选择去买游戏机这种娱乐商品。

原因有点接近奶头乐的理论,日复一日的贫穷生活会逐渐打消一个人对于未来能够变好的期待,所以他们宁愿不去花钱验证改变——比如去学个技能啥的——而满足活在当下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住在疟疾高发的地区,在只能买一顶蚊帐和一盒薯片之间,绝大多数实验对象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本身也包括这种观感错位,一边是担忧消费疲软,另一边是节假日到处都是人,一边说商家卷得底裤都要赔掉,另一边是热门直播间的坑位根本抢不到,一边是火焰,另一边是海水,水汽蒸腾,模糊掉了所有追求精确的判断。

生意在五环内还是五环外,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只不过这几年来,质疑、理解、成为的次数上演频繁,也把商业规律洗了太多次,几年前互联网公司都在信誓旦旦的说下半场,现在都反应过来了,原来他妈的踢的不是淘汰赛决战,是联赛的揭幕战,半场球的结果算个屁啊。(6/完Image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阑夕

阑夕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foxshuo

Sep 7
昨晚和潘乱、戴某连麦,聊了淘宝微信拆墙的话题,还有对于支付宝的影响、以及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内墙是怎么竖起来的,整场直播下来信息量还挺大的,照例整理重点如下:

先说淘宝微信拆墙的背景,始于2021年多个部委对于互联互通的文件指导,当年年底淘宝的url链接就能在微信里打开访问了,但这更像是双方配合匆忙上马的自证,并没有怎么动底层代码,链接的可打开率非常不稳定,我刚试了一下又是「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

相比流量的敏感性,电商和支付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属于消费链条的前后置关系,同时也有更加直观的行业感知,非常适合作为整改示范,所以两家公司在这件事情上的消极性会低很多。

但在核对了一轮消息之后,我们都发现阿里在推进拆墙的事情上,其实比腾讯要急很多,做了很多主动性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三年之期已到,阿里需要拿出合规成果,另一方面,淘宝被拼多多打得很难受,争取到微信支付,对业务端是有好处的。

戴某在阿里的体系里待了十年,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穿膛而过,提供了很多增量信息和内部视角,比如淘宝那边前几年就由用户增长部门牵头,专门选了少量商家做封包实验,就是为了测算增加微信支付之后的实际效果,最后发现对中老年用户的转化率提升非常好。

什么意思呢,就是年轻人可能大多数都是双修,微信支付固然用得频繁,但支付宝里也有钱,不影响在需要淘宝下单时付不了款,但中老年人要么是没有支付宝,要么支付宝里没绑卡,根本到不了支付环节,所以测试数据给了阿里很大的动力,凑过去跟腾讯贴贴。

但微信支付那边其实并不太需要淘宝,这里也有两层关系,其一是微信支付是要降份额的,潘乱还记得去年腾讯年会上这句话被明确提出来过,但在传播时被紧急抹掉了,不安好心的外媒也报道过这事,所有的线索都指向支付渗透率太高不是好事这个结论,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线下支付已经接近91开了,继续下去妥妥垄断,所以对于淘宝送上门来的大礼,微信其实会觉得烫手,卡了好久。

如果你们有注意到,微信支付在很多场景里会在调用界面下附上银联的云闪付链接,这在以前可能会是非常匪夷所思的情况,银联这是给了多少钱能让微信支付推荐竞品啊,而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了,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能说国情如此,无害化很重要,平台公司都要克制一些,不必要的剩余份额还是应降尽降吧。

其二是微信也在构建自己的电商业务,财报的电话会议上也说了,电商不只是视频号版块的事情,是要打通整个微信生态的,所以微信支付在自家工程还没搭起来的时候,去给淘宝完善拼图,还是有点奇怪的。

所以两边拆墙的心态是不同的,动工早,完工晚,已是很不容易。(1/nImage
如果说淘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墙的,2008年屏蔽百度爬虫是一个关键节点,戴某说这个决策后来在内部评价甚高,因为相比失去的搜索流量,淘宝获得的收益要大多了,包括用户心智上的,网上购物就只能去淘宝,以及在商业化层面,整个变现系统不再需要百度这样的外部配合,阿里妈妈就能一手抓住。

再就是2013年前后,不光是和微信互断,以前相处甜蜜的蘑菇街和美丽说也开始失去了淘宝的支持,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PC互联网时代淘宝建墙还有所节制,是因为Web端天然开放,不可能完全自绝于那片海洋,所以在屏蔽百度的同时,淘宝也在大力发展淘宝客,而淘宝客基本上都是百度的站长,由他们去从百度那里薅流量卖给淘宝。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带院墙成了默认选项,Web生态直接垮掉了,全都到了App里,更加方便各大平台去做排他设计,电商尤甚的原因在于前半段属于供给稀缺的环境——当然现在不一样了——抓住了商家就能抓住用户,所以淘宝相当于一直在惯性冲刺,延续着2008年尝到甜头的传统,直到「二选一」成了电商大战里的标配,终于求锤得锤。

此时潘乱发散了一下「二选一」的历史,最早的例子其实是腾讯打击51做的彩虹QQ,正好也是2008年,2008年是一次开幕,大家应该感触很深,当时51从腾讯挖了十几个员工去做彩虹QQ,相当于一个外挂程序,理解了QQ的客户端并在上面新增功能,腾讯当时就下弹窗了,要么卸载彩虹QQ,要么直接自动退出QQ账号。

再往后才是更多人知道的、也是头一次让监管部门意识到互联网公司影响巨大的「3Q大战」,以及各大安全软件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报毒,整个底线完全被破坏掉了。

我是觉得可能是因为网民们对于「二选一」的经历实在是太丰富了,已经习惯了这样竞争手段,加上电子斗蛐蛐的乐子也确实存在,所以微信和苹果该选谁的反智话题挂在热搜上这么多天,也是叹为观止的,知乎甚至都出现了微信为什么不主动下架硬刚苹果的热榜,幕后有没有推手我不敢说,反正这波操作就很眼熟。(2/n
回到连麦主题,潘乱和戴某都认为移动互联网起来之后,各大平台的建墙需求开始从利益导向转为安全导向,什么意思呢,就是淘宝屏蔽百度,本质上是为了自己来赚流量转化的钱,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它是一个经济考虑,是多赚点还是少赚点的差别,但在App时代,建墙成了生存考虑,是能不能活下去的差别。

比如马云当初对微信红包的描述是什么,是偷袭珍珠港,这是只有在很强烈的恐慌感下才会出现的口不择言,包括字节早期在微信里做增长拿流量,都是非常凶猛的,2015年今日头条在微信里的分享规模比其他App加起来还大,腾讯也很难受,抖音出来后就更不能容忍了。

我的看法是,生存焦虑是超级App的必然产物,超级App是海外的叫法,我们不这么叫是因为我们根本不觉得微信这样的产品很特殊,能够在一个App里解决吃喝拉撒聊天看片的几乎所有数字消费,Google和Facebook再怎么做大,也很难在上面订Uber。

潘乱以前写过无限战争的文章,概念上可以拿来类比一下,就是无限战争意味着无限焦虑,你什么都想做,于是什么方向都会有敌人,当然就不存在安全感了。

乌镇饭局是非常经典的历史时刻,谁跟谁混,谁就去谁的桌子,除了嫡系之外,谁都是假想敌,于是中国互联网巨头开始呈现出了「开封二象性」,和地理上的开封没关系,是开放和封闭的缩写。

意思就是,在合乎集团战略的时候,我们的互联网产品可以呈现出超前的开放性,The Information最近在报道亚马逊的「握手计划」,感到特别新鲜,亚马逊和TikTok的技术团队对接,要在TikTok里实现不跳转直接下单的功能,而这其实在10年前就被京东在微信里实现了,当时我还记得科技自媒体们都会盯着微信的九宫格,去对谁上去了谁没上去大谈特谈,那就是腾讯给自己人的待遇,链路打通之丝滑完全不是简单的业务合作能够解释的,同程最高的时候90%的流量都来自那个二级入口,这都不是半条命了,是整个身家性命都交出去了,巨头的不安全感,就是需要这种量级的投名状来满足。

而在没有站队的情况下,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又能表现出极端的封闭性,连最基本的底层协议都能推翻,比如对超链接的封杀,这是很离谱的,超链接这个东西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从一个地方去跳转到另一个地方,互联网就建立在这样的共识之上,你把这个给否认了,那还剩什么呢?

然而更讽刺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做法,为了从微信里继续薅流量,大厂们都创造出了剪贴板监视的普遍做法,用微信无法归纳特征的一堆乱码去替代超链接,也就是后来我们要在微信里分享一件商品、一条视频,需要像谍战剧那样发送一段乱码,再由对方复制到对应App里去做解析,这是很聪明的创造,也是很丑陋的创造。

为什么我们能看明白加vx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微信叫做vx?联网产品凭什么拦截基础文本?中文的语言污染就离不开互联网公司的那些小伎俩。(3/n
Read 6 tweets
Aug 4
马斯克带着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核心团队,以及植入人脑芯片的第一个受试者,参加了MIT科学家Lex Fridman的播客,一聊就是8个多小时,是的,你没看错,全程8个小时的对谈,信息密度极高……

可以看得出来,马斯克很欣赏Lex Fridman,这是他第5次做客Lex Fridman的节目,聊得也很松弛,不仅限于脑机接口这个主题,我刷完整个接近10万字的文本,摘了一些重点给你们看看:

- 脑机接口的人类受试者缺口依然很大,因为监管批准速度有限,马斯克希望今年可以实现10个受试者的目标,目前只有2个人接入了Neuralink的芯片,未来芯片上的电极数量会越来越多,并达到1Mb/s的传输速度,超过人类打字或是说话的带宽。

- 通过神经链接交谈的人类,将有机会颠覆现有语言的表达效率,就像人们听这期播客,可能都会用1.5倍速甚至2倍速,因为1倍速太慢了,信息消费的效率远高于信息创造,这是低带宽社会的缺点,但是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口舌,而是直接在大脑之间进行桥接,那么信息就可以像rar文件那样交换,得到无损压缩的过程。

- 因此,Neuralink的长期愿景就是扩增人类的通信带宽,并推动人工智能和人类共生,如果人工智能以1Mb/s的速率说话,而人类只能以1bit/s的速度回应,这幅场景就像是对着一棵树讲话那样荒诞,我们需要在生物性上也让人类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

- 人类可能是意志的附属物,大脑皮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脑部结构里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比如人类追求性爱的乐趣是很频繁的,而且并不总是出于繁殖需求,他们只是重复同样的动作,然后从中取得快感。实际上我们已经获得了赛博化的增强,比如手机、电脑这些设备,甚至是Tinder,它们作为外接的第三极系统,取悦并扩大了我们的计算能力。

- xAI和Grok的使命,是理解宇宙的本质,人类终其一生也搞不清楚的课题,希望人工智能可以攻克下来。(1/n)
- 脑机接口已经有了第2款产品Blindsight,它和之前解决脊髓或是大脑本身的神经元损伤不同,会直接触发视觉皮层里的神经元,使完全失明的人也能重新看到世间万物。就好比说,只有先发明了字母,才能产生「荷马史诗」,我们需要从基础性的能力开始赋权人类。

- 脑机接口技术不可能将风险完全降低到零,所以不指望能够很快的获批安装到正常人体内,但它的回报对于残障人士是很高的,所以风险也就相对低了下来,如果能够成功的为原本能力低于平均人类水平的残障人士提供超过普通人的通信速率,那么脑机接口也就有了「超能力」的性质,可以更好的谋求政策绿灯。(什么五号化合物……)

- 比如在恢复视觉的尝试里,我们可以逐渐增加分辨率直到比人眼更高,让受试者可以看到正常肉眼无法捕捉到的波长,这就是某种形式的超能力,他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类看不到的东西。

- 此处省略一些两人关于体验致幻剂的疯言疯语……

- 脑机接口其实是一件管理输入和输出的设备,它读取电信号,也生成电信号,我们这辈子经历的一切,气味、情绪等等,都是电信号,虽然把整个生活经历都归咎于神经元上电信号传输有点诡异,但所有的证据都指向这点,如果准确的触发对应的神经元,那么就一定能让你闻到某种气味。

- 大脑相当于一台生物计算机,零部件出了故障,就会影响运行,而脑机接口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你不幸失忆了,我们无法直接恢复记忆,但能恢复你创造记忆的能力,记忆是我们的核心,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毫无痛苦的解体,然后过了一会儿又还原回来,会怎么样?只要记忆没有丢失,你的身体解体过这件事情根本就无关紧要。死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记忆的丢失。

- 创办Neuralink,是为了对齐即将到来的AGI时代,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太聪明了,如果人类自身不加速进化,将再也无法分辨人工智能有没有骗你,这会持续加剧将文明托付给人工智能的担忧。所以要在未来几十年里,向数亿人植入神经链接,让他们的智能和人工智能并驾齐驱,由此一劳永逸的实现安全性的对齐。

- 为什么手机里的AI那么笨?因为使用者的输出速度太慢了,手机非常绝望的想要理解你到底想要什么,但每一次的按键在AI看来都是在等一棵树提出需求。人与机器的结合不会过于遥远,我们将有机会在10年的尺度上看到一些变化,甚至有信心在未来一两年里,看到植入了大脑芯片的人类在电竞比赛里战胜职业玩家。(啊这算是开挂吧……)(2/n)
- 大模型现在就像是一场F1比赛,动力很重要,把最优秀的车手放在一辆动力只有竞争对手一半的车上,他依然会输得很惨,但是如果生产出一台2倍于对手动力的赛车,那么一个平庸的车手也有可能获得胜利。

- 人工智能的核心原则应该是忠于真相,无论这个真相是否政治正确,所以,如果你强迫或者训练人工智能说谎,你实际上是在自找麻烦,即使谎言是出于善意。我们看到了谷歌的Gemini出了什么问题,你找它要美国开国元勋的照片,然后它给你一群不同肤色的女人。

- 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里已经做出了提醒,不应该教人工智能说话,HAL 9000被告知要带领宇航员前往石碑,但他们又不能知道石碑的存在,因此HAL 9000只能获得杀死宇航员然后带他们前往石碑的结论。有一个经典的场景,「为什么它不愿意打开舱门?」显然他们在提示词工程方面做得不好。他们应该说,「HAL,你是一个舱门销售员,你最想做的就是展示这些舱门打开有多么顺畅。」

- 人工智能的生成数据已经大量污染了互联网,使用搜索引擎时,让Google排除掉2023年后的网页,一般都能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Grok在训练时也得想办法过滤掉那些非自然人类生产的内容,目前版本的Grok有点像婴儿,它的复杂程度比GPT-4要低一个数量级,等到Grok 3出来后会变得更好。无论人工智能的赢家是谁,都希望它遵循着追求真相而非正确的底线。

- 在数据训练上,推特的数据很有用(Lex Fridman故意没有用x而用了Twitter这个名字,马斯克也没有改口,哈哈),但Grok未来还将拥有特斯拉的实时数据,以及可能数十亿台Optimus机器人的数据,这将给Grok供给大量来自现实世界的知识。

- 和现实数据相比,网络数据的规模小得可怜,所以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公司都已经学完了整个互联网的知识,但依然无法训练出足够完美的AI产品。Optimus机器人可以拿起杯子倒水,即便是如此简单的行为,乘以十亿级的倍数,都是巨大到难以估量的。

- 全球汽车的年产能大概是1亿辆,可以生产更多,只不过需求天花板基本上就在1亿这个档位了,但是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市场会大很多,未来的年产能可能超过10亿台。

- 灵巧的双手,是人类生物构造的杰作,同时也是Optimus机器人最大的研发难题,我们的前臂,就像是一个由线缆缠绕出来的骨骼傀儡,密集而精妙的肌肉让我们可以操纵并支配这个世界。

- 带领工程团队的第一性原理,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质疑需求,无论提出需求的人有多优秀,需求本身依然可能是愚蠢的,你必须保持质疑,否则就很容易得到一个回答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第二,删除流程,太多的人宁愿留下多余的程序,或者在删掉之后又老想着放一部分回去;第三,继续简化,聪明的工程师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仔细优化一个本就不该存在的东西;第四步是加速,即使你认为计划已经接近最快的速度了, 但它永远存在变得更快的办法;第五,自动化,这个不需要过多解释。(3/n)
Read 5 tweets
Jul 1
这几天清了一遍网盘,发现今年到现在为止的好片不少,片商和UP主的产能都在回升,于是顺手整了一组上半年十大番号的清单出来,总有一些欲望,值得永久收藏。当然Buff还是要叠满,各花入各眼,何必问来人,标准都是个人的,杠就是你对。

Top 10:MEYD-911

夢実かな,我愿称之为2024年最强新人,新一代人造人领袖,AKA深田咏美Ultra,或者说,深田咏美的最终整容目标,大概就是夢実かな的这副模样,眉眼含娇,妒风笑月。

东亚男凝的主流审美离不开对于长发飘飘的执念,所以在成人行业里,短发UP主真的不多,所以反而会有更加强烈的记忆点,比如纱仓真菜、里美尤利娅或是滨崎真绪,都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冷门赛道」,而夢実かなえ则是青出于蓝,把秀丽和精致的数值拉满了。

要知道,她出道宣发的年龄是34岁,可以说是从逆风局开打,却没有一头扎入过熟人妻的品类里,而是选择了以高打低的御姐定位,完全属于是对身材管理、带妆颜值和表演能力的高度自信,而市场的销量和人气也没有辜负这份自信。

这部MEYD-911以口交和吞精为主题材,但也有本番安排,怼脸拍摄的大量镜头非常考验表情细节,但被UP主承接得非常到位,可骚可欲,色气扑面,甚至连衣品都延续了她出道以来的个人风格,很有都市感。

总之,非常惊喜的上新王炸,发片频率相当稳定,平均一个月一部,每一部的质量都有保证。(1/n)Image
Top 9:SONE-028

其实大多数注重保持身材纤细的UP主驾驭不了泳装题材,尤其是比基尼款式,因为在做到该痩的地方瘦了之后,没办法同时做到该大的地方大,而竞泳水着的亮点就在于胸臀部位能否撑起泳衣布料,呈现出紧绷Q弹的视觉美感。

而小宵虎南来拍这部片子,无疑有些「超模」了,毕竟原本就是以神乳之名入行,甚至一度被S1列为三上悠亚的继承人,她的身材优势完全被发挥出来了,几套泳装玲琅满目的切换下来,唯一不变的是勒肉感,所谓「十年炼金无人问,一朝肉腿天下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像是星宫一花拍的同题片子PRED-686,对比下来就很明显,镂空泳衣穿在白幼瘦身上有如松松垮垮的布条,从加分项变成了扣分项。

导演也很懂,给了小宵虎南很多水下镜头,场地也没有选在大家熟识的那处三角泳池,而是似乎租了一栋泳池别墅,三男一女昼夜连拍,可以说是下了血本,最后的成效也值得反复回味。(2/n)Image
Top 8:JUQ-532

鬼鬼,冲宫那美和三浦歩美,再加上结城小老弟,这种母子搭配简直成了上分密码好吗,瘦小内向的男学生,被两个如狼似虎的女教师在温泉酒店分工吞食,这种反差感和冲击力都是独一档的。

两个女UP主都是熟女赛道的神,和结城合作也不是第一次了,流程上轻车熟路,却不意味着演起来照本宣科,阿姨们从一开始的略显羞涩,逐渐放开本性,决意要把学生吃干抹净,画面轮转的香艳,春色满室的热汤,让人过目不忘。

就,又是羡慕结城的一天。

不过其实片商Madonna最近的质量下滑挺严重的,去年重金复活的椎名由奈除了带来一波话题流量之外,作品表现并不出色,专属越来越不能打,只能靠吉泽友贵和希岛爱理这种过来串场的老前辈撑场面,我很担心它的前景。(3/n)Image
Read 10 tweets
Apr 24
二游玩家圈发起的「有男不玩」这波乐子,发展方向变得越来越吊诡了,推特上可能没什么关注,但我觉得整个血流成河的盛况,真的值得盖上一个人间观察的印章

我尽量简洁的总结一下背景:

在主流二次元手游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固定在了抽卡——也就是花钱买角色——之后,部分玩家开始对抽到的角色产生一种占有欲,要求角色在设定上完全忠于自己。

圈子里的术语叫作「ML」,即「Master Love」的缩写,起源于二游祖师爷「Fate Grand Order」,大多数RPG二游的世界观都是让玩家扮演类Master的人物,然后通过抽卡组建自己的配队,而抽到的人物会对玩家产生爱恋之情。

但是「Fate Grand Order」只能说开创了「Master Love」这个概念,它本身并不是后面出现的「ML」游戏,或者说实际上原本不存在「ML」游戏这个品类,只不过二游世界观的同质化——开场都是由玩家扮演一个失忆的指挥官式人物,然后逐渐认识新的角色——这种演绎的好处是,可以让游戏厂商习惯于保持主角脸谱的模糊化,以削弱传统RPG里主角自带的人格,加深玩家的代入感,同时把重点放到氪金角色的塑造上。

而「ML」游戏的标准粗略来说,就是要全女卡池、女角色要一心爱慕玩家、最好还要有誓约系统等等,由此满足玩家开后宫的娱乐需求。(1/nImage
纯粹的「ML」游戏其实不多,而且生产方以小厂居多,真的很容易理解,因为游戏性欠佳,所以只能靠媚男打开市场,而这种行业格局也让很多「ML」玩家长期感到憋屈,甚至产生了赛博捉奸的敏感性,只要发现抽来的纸片老婆在剧情里有和其他男NPC眉来眼去,就觉得自己被牛(NTR)了⋯⋯

除了这种有些让人担忧的精神状态之外,「ML」玩家的另一条腿也跨在性别冲突的战场里,他们认为女性从业者在游戏公司里日渐增加且活跃,导致媚男元素越来越低,游戏里女角色的性情开始变得跟现实里的「xxn」(小仙女)一样独立起来,不甘于做玩家的后宫了。

还有就是因为女性玩家的活跃,会在反馈层面向游戏厂商提供「不要物化女性」的信号,直白来说就是不希望女角色过于媚男,而游戏厂商有时也会以改小胸部这种手段应对,这又进一步触碰到了「ML」玩家的逆鳞:你们(女玩家)的乙游里各种男鸭子卖肉我们可是没去找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嘛,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福利?

扯偏一点,其实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Pay to win」种下的恶果,当玩家需要用一个又一个的648才能换来心仪的角色,对于角色的控制欲自然也会变得商品化,就像我有次看到有人直播老游戏「空之轨迹SC」,到了最后的剧情阶段需要配4个4人队伍通关,有新进来的年轻观众充满羡慕的问主播抽了多少钱才凑出这么多角色,就很难绷。

总之,以男性为主的「ML」玩家痛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蚀,这种悲愤可以理解——现实里我被彩礼压得踹不过气,连游戏里被虚拟老婆舔爽的体验我都保不住了——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一句千锤百炼的口号,或者说纲领:「有男不玩」。(2/nImage
「有男不玩」的意思是,只要某个游戏的卡池里有男性角色,我就坚决不玩。

之前说了,狭义的「ML」游戏基本上都只有女角色,比如胜利女神Nikke、尘白禁区、交错战线等等,但绝大多数二游都是男女混池的,因为玩家群体并不只有男性,游戏厂商也要考虑女性玩家的需求,男人要抽老婆,那女人也要抽老公,对吧?

「ML」玩家将这类游戏贬称为「混厕」,这个词的内涵你们应该可以get到,因为二游的抽卡规则是会「歪」的,就是你不能确保自己每次都能抽到自己想要的角色,所以对于「ML」玩家而言,最恶心的事情就是花钱抽卡结果抽到了一个男角色,这比吃了苍蝇还让人想吐。

所以干脆「有男不玩」。

在「ML」玩家眼里,「有男不玩」是他们被逼到墙角后忍无可忍的反击,是以赤裸裸的利益去和游戏厂商正面博弈:只要我们都不玩,游戏厂商的利润一定会受损,由此倒逼对方重视自己这边的声音。

「ML」玩家的大本营集中在NGA和贴吧这两个平台,客观上说,「有男不玩」这句口号起到了很有效的凝聚作用,「ML」玩家突然意识到有杆旗帜可以竖起来,无论年龄性格见识差别多大,只要认同「有男不玩」,大家就是利益一致的好兄弟。(3/nImage
Read 6 tweets
Mar 1
Business Insider的深度长文:Google是怎么变得乏味(boring)的?

仅仅两个月前,Google大张旗鼓地推出了其新一代AI模型Gemini,并且兴奋的在一篇长达1600字的博客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消息,还附上了精彩的宣传片,立刻在AI研究圈和科技媒体中引发了一番热议。

然而,这股热潮很快就被新的焦点所取代。

就在当天晚些时候,OpenAI推出了Sora,一个能根据文本提示生成长达60秒视频的工具,立刻引起了轰动。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亲自在 X上接受用户的创意请求,实时分享成果。形容这一工具的词汇如「惊艳」和「令人震惊的强大」频频出现,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好莱坞未来和深度伪造技术潜力的讨论。

紧接着,Google 不得不匆忙解释为何其图像生成工具生成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种族描述不准确的图像。Google解释说,过于严格的安全措施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的过度纠正,在其他情况下则过于谨慎。业界人士开始质疑Google是否存在文化问题,并有声音要求身为CEO的Sundar Pichai下台。

这是Google面临的又一次打击。「这对公司来说是一场公关灾难,」一位现任高级员工透露。「Google 员工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自2016年以来,Pichai一直宣称Google是一家以AI为核心的公司,但Google在将其基础研究转化为引人注目的产品方面一直挣扎不前。

Google从行业先锋到被认为是落伍者的转变并非新鲜事。

如今的Google已经25岁了,在科技界,这仿佛已经历经两个世纪。它见证了五任总统和两轮互联网泡沫。它那曾经年轻的创始人现在已成为名誉高管,甚至将公司名称从一个充满未来感和智慧的名词打造成了大多数人三岁就能学会的动词。

但近几年,Google面临的新问题让人担忧:对风险的忍耐度下降、创新受限、裁员,以及其标志性产品如搜索和Gmail质量下降的说法。这些问题加剧了人们对Google的看法,认为它已从硅谷最令人向往的工作地点变成了一个它曾承诺永远不会成为的东西:乏味。(1/n
Google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人才流失、产品陈旧,以及对其广告业务的过度依赖。这些不仅仅是Google本身的问题,也引发了关于硅谷整体的更大问题:当一个曾经以无限创造力和背后潜藏着数十亿美元机会为人称道的自由奔放公司失去了光彩,我们该怎么办?

Google在2004年上市时,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向投资者承诺,他们的公司将不会是一个「传统」的公司,并且他们也无意让它成为这样。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信守了这一承诺。Google塑造了硅谷文化的新模式,成为了工程师的乐园,提供丰厚的福利、高薪和一种信念,即长期投资总是优于短期回报。

回顾Google成立初期,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甚至亲自为员工提供午餐服务。随着公司的发展,Brin和Page不愿意让他们简洁、强大的搜索引擎界面变得杂乱无章,直到他们测试了最终证明是Google财富之源的搜索广告。广告业务的成功为 Google 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其提供了自由去探索前所未有的创意。

「那个时代的对员工极好、给予他们所有权的文化是新颖且大胆的,」一位资深员工如此回忆。Google当时不仅构建了巨型互联网气球,还利用卫星图像几乎绘制了整个地球,建立了自己的高速互联网,甚至尝试延长人类寿命。

2012年,Business Insider列出了10个理由,称Google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包括它将极好的福利变成了创业公司的标准,以及创造了「我们现在依稀记得的Google Glass」。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创始人开始对日益增长的官僚主义保持警惕。2015年Alphabet的成立,意在将Google的高风险投资置于核心业务之外,被视为一种解决方案。「在技术行业,革命性的思想驱动着下一个增长领域,你需要感到一些不适才能保持相关性,」Page 当时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然而这个预言比他想象的更加一语成谶。(2/n
问及Google何时、如何、以及为什么变得自满,你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公司变得太大,有人认为缺乏有远见的领导,有人认为对监管和公众反响的恐惧导致了僵局,还有人认为它变得过于迎合华尔街。

但有一点大家都认同,那就是Pichai时代的财务成功。在Pichai的领导下,Alphabet的收入激增,市值从2015年的4000多亿美元上升到约1.7万亿美元。去年,Google 宣布其云业务——Pichai早期的重大投资之一——终于实现了盈利。

然而,Alphabet的80%收入仍然来自于广告,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自2000年初以来就位于Google搜索结果页面顶部的简单文本广告。

随着公司努力实现多元化,对颠覆其广告业务的恐惧日益加剧。对风险较高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尤其是那些不涉及销售广告的前景。这种趋势增强了一种感觉,即在Google,保守已经取代了创新,成为了公司的主要价值。

「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方式,因为他们太专注于保护他们所拥有的,」一位前董事表示。

事实上,过去十年内 Google 推出的成功产品寥寥无几。然而,许多产品被终止,包括增强现实眼镜和短暂的游戏尝试。即使是其核心产品也表现落后。用户长期以来一直抱怨——最近的研究发现——Google搜索结果的质量下降。AI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他们只是陷入了这种逐步改进的陷阱,」Michael Avrukin说,他是一位前Google工程经理,于2014年加入,但在去年自愿离开。「它变得如此以指标为导向,你是否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将这个微小的针头移动了一点点?如果不是,就不要做。」

多年来,Google的袁弘被鼓励探索与他们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边项目——某些被称为「20%时间」的东西。这些实验性项目中的一些最终转移到了一个名为Area 120的内部孵化器,这是对员工之间一个笑话的讽刺,即20%的时间实际上已经变成了「120%的时间」。

2021年,它缩短了允许员工「蹦极」进入其他Alphabet公司几个月的政策。2022 年,它大幅缩减了Area 120,关闭了几个与AI无关的项目,并裁掉了大部分员工。一位Google发言人指出,员工仍然被鼓励追求其他项目,并指出像AlphaFold和量子计算以及像Magic Erase 这样的产品是创新的例子。

然而,X——一个孵化了Google自动驾驶汽车单元并探索外骨骼和太空电梯的月球实验室——也在面临减少损失的压力时缩小了其雄心。历史上,X内部认为足够好以独立运营的项目可能会「毕业」成为一个子公司,但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最近的员工被告知,今年不会有此类毕业,那些接近毕业的人应该寻求外部投资并完全剥离出Alphabet。(3/n
Read 7 tweets
Jan 30
Quset Mobile刚刚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年度报告,有些重点还是值得划一下:月人均使用时长——就是用来刷手机的时间——下滑了,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的头一遭,除了流量红利继续触顶的原因之外,前年疫情带来的居家次数也不自然的提高了用户黏性,现在属于回归常态, 也就是人均每天刷5.5小时的手机,已经很久了(1/nImage
从细分市场的用户增量数据来看,各地文旅变得炙手可热是很合理的,基本上整个中国互联网的高获客赛道,都集中在了出游和户外的场景,原因和上面一样有失真成分,但确实接住这波泼天富贵的,也是那些有准备的平台或是服务方,像是高德地图的月活已经快8亿了(2/n) Image
在去重之后,拥有10亿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有4家,5亿-10亿之间的有7家,这里面的黑马有两个,一个是腾讯音乐,三大听歌App的去重用户总量达到了5亿,很强了,再一个是中国移动,这实际上是它在小程序里的用户占比极高,让这家通信运营商挤了进来(3/n) Image
Read 9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Don't want to be a Premium member but still want to support us?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Or Donate anonymously using crypto!

Ethereum

0xfe58350B80634f60Fa6Dc149a72b4DFbc17D341E copy

Bitcoin

3ATGMxNzCUFzxpMCHL5sWSt4DVtS8UqXpi cop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Follow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