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 Profile picture
May 22 6 tweets 2 min read Read on X
这几天在各种群都能看到厂长的那条微博截屏:

去年在拼多多做了2亿流水的日用品商家,利润55万,毛利甚至是负的,靠的是订单量大,在包裹里塞游戏卡赚广告费,扣掉亏损后,一年到手55万。

我看了一下讨论,还是比较分裂的,普通打工人都在怀疑资本家怎么能这么苦逼,卖惨卖过头快把自己打造成慈善家了,倒是电商从业者多半表示对此已经麻了,这年头卖货能稳住成交规模还有赚头已经很幸福了,要啥自行车呢?

这个例子固然不能代表所有电商卖家都水深火热,但是据我所知,在消费预期迟迟未到的市场里,很多工厂直发的店铺要想保住产线不停,确实也只剩下了卷价格这一条路。

有人骂骂咧咧的说只要拼多多不倒电商就活不了,其实问题也不在这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没有拼多多也会有拼少少出现,你不可能寄希望于在消费升级的一片歌舞升平里,永远不会有人去注意到下沉市场。

我不是在说存在即合理的套话,这几年来拼多多打得阿里京东都意识到要回头确立「价格力」的重要性,是非常刺激的打破马太效应的典型,通过破坏原有的商业生态,为市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至于新的好还是旧的好,这种价值判断可以吵得无休无止,我觉得意义不大。(1/nImage
前几年有一类热门的自媒体选题,就是去拼多多的买家秀(商品评论区)里发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比如200块钱的液晶电视,从晒图里才能看到都是什么人在买——大多数都是家徒四壁的环境,以及用户觉得可以花200块钱买台电视特别开心——这就是关掉主流互联网滤镜之后的情景。

每个人都会嘲讽知乎人均年薪百万,但是以为这个世界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有喝奶茶、坐地铁、玩原神,未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知乎式傲慢。

所以换个角度,如果所谓的普通人在拼多多买到了200块钱的液晶电视,他大概率会对商品质量感到不满,诧异于拼多多上卖的都是些什么残次玩意,这平台一定没救了⋯⋯这判断很合理,阿里京东以前都是这么觉得的,直到发现不对劲之前,电商平台从来没有职责是要去为市场锚定底价,你找到利润最薄的商家,然后呢?怎么卖广告卖流量卖位置?

但其实你现在去看拼多多这几年的财报,广告收入和佣金收入真的都没少赚,这就是设计商业模式的价值了,就像美国笑话里经常讽刺税务员,大力士挤过的干瘪橙子给到税务员手里,还能榨出满满一杯橙汁,拼多多可以在打掉利差的同时依然拿走平台的那份抽成,这就是它的本事了。(2/nImage
黄峥早年还在公号上写过文章——张小龙的饭否,张一鸣的微博,黄峥的公号,并称为科技媒体考古必达的三大电子遗迹——那篇「把资本主义倒过来」非常值得温故知新,我甚至会怀疑黄峥有没有后悔过早暴露了他对拼多多的原始设计,公号现在也已经注销了。

文章是2017年发出来的,那时拼多多刚上线不久,还是一个小透明,黄峥写的主题是保险和复利,跟电商没有任何关系,唯独在一个举例里,他用了电商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其实就是拼多多的最初思路,很厉害。

黄峥说保险是资本主义的极致创造,一边是抗风险能力弱的穷人掏钱向抗风险能力强的富人购买抗风险资源,另一边是富人把钱投到能够产生复利的资产果园里,整个结构确保了财富从穷人到富人的持续转移。

而黄峥说要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意思,就是想要设计出某种反向保险产品,让穷人去给富人出售抗风险能力并占到便宜。到这里为止,黄峥都还只是在开脑洞,但接下来他用了一个例子去作解释,就很引发联想了:

1000个人联名写信给服装厂,愿意出10%的定金集体采购1000件羽绒服,而服装厂也会很愿意给出30%的折扣,因为这里面最稀缺的就是消费的确定性,只要订单顺利排产,成本就能从上游那里再挤一挤。

黄峥进一步说,如果这1000人信用记录比较好,那么他们哪怕不付10%的定金,是不是也有服装厂接单?底层逻辑相当于是服装厂通过让利去向消费者购买一个「等我发货了你确定要付钱」的保险,在这个关系里,服装厂是富人角色,消费者是穷人角色,富人为了扩大生意,不得不将财富分配给穷人,这就促成了「把资本主义倒过来」的结果。

理解了上面的角色分配以及倒过来的设计,也就理解了拼多多为什么把仅退款做成了行业标配。(3/nImage
很明显,在实现自己想法的过程里,黄峥是用拼多多替代了为那1000个人排查信用记录的工作,通过流量分配,拼多多有着足够的信用,去告知供给侧:我手上有多得数不清的消费意向,但我只匹配给出价最低的卖家。

电商生意在拼多多上「血流成河」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直白,同时也无能为力,以前的游戏规则是竞价,谁出钱最多,谁拿走最好的流量入口,现在的游戏规则是核价,谁定价最低,谁锁定最多的消费对象。

可能有人会说了,把消费包装成期货,根本不是拼多多首创的,团购不就是这样吗?

团购是服务业,供应本来就是弹性的,一家火锅店在餐时有空桌子,本质上就是亏损,所以它愿意打折去挽回损失,但在零售业,生产的边际成本是相对固定的,除非是为了清库存,否则卖家不会轻易破坏自己的定价体系。

卷价格的玩法,会让品牌很难受,因为品牌天然追求溢价,这也是百年以来的商业规律,干出头后就不用再卷了,而一旦接受核价,就意味着「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白牌远比品牌更能适应拼多多。

其实阿里那边的批发品牌1688火了也是搭了这趟便车。

甚至连「工贸一体」的概念也开始盛行了,既然利润空间比纸还薄,加上平台愿意灌流量,那就只能把中间成本都砍掉了,左手是厂,右手是店,回归钱货交易,品牌是啥,能吃吗?

更进一步来说,在强分配、弱运营的流量系统里,连店/号都不重要了,卖家相当于平台SKU的发货机器,用户没必要知道你是谁。(4/nImage
就像我们都知道短视频平台是算法决定分配的,所以很多素人妹子直播都是隔一段时间换个新号,因为红利期过了平台不给推流,继续播只会越来越差,反正该收的礼物都收了,不如重新起号再去吃一波新手保护。

我们这样的古典自媒体完全无法理解,或者说,在我们的认知里,账号应当是个人的品牌资产,所有的内容生产都是积累,怎么能用成日抛型的呢?但算法考虑得很周到,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攒完粉丝后就会开躺,想都别想,不卷内容再多粉丝也没流量。

拼多多的很多商家也是一样,如果店的流量异常了,比如可能是退货率一下子没控制好,立马去开新店的成本,远远低于你去重新优化老店数据,只要你能按照平台标准履约交付,流量和以前不会有太大差别,「货找人」,不是「店找人」。

做惯了淘宝的商家对此当然是无法理喻的,我们花了老大力气去攒皇冠攒评价,怎么经得起如此糟践哪,夭寿夭寿⋯⋯

其实去看阿里最近几次的财报电话会,一直都在跟华尔街解释什么是「万能的淘宝」,意思是淘宝要能承接消费分层的市场,让月薪2千、2万、20万的用户都能买到对应标价以及品质的商品。

道理是对的,但实现起来还是很难的,这涉及到平台要重构分配制度,让只有成本价才能出货的卖家和有大把预算去投直通车的卖家在同一个环境里竞争还能各取所需,想想都很头疼,阿里是肯定不希望跟拼多多去卷的,这场仗估计会长期打下去,不会轻易决出胜负。(5/nImage
曹德旺早年有过一段讲话流传很广,大意是中国只有人口,没有消费能力,买米买面那不叫消费,只是生存。

这话其实不对,诺贝尔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Banerjee写过一本很有名的研究著作「贫穷的本质」,里面就有反常识的统计数据:在很多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家庭里,好不容易挣了点钱后却会选择去买游戏机这种娱乐商品。

原因有点接近奶头乐的理论,日复一日的贫穷生活会逐渐打消一个人对于未来能够变好的期待,所以他们宁愿不去花钱验证改变——比如去学个技能啥的——而满足活在当下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哪怕住在疟疾高发的地区,在只能买一顶蚊帐和一盒薯片之间,绝大多数实验对象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本身也包括这种观感错位,一边是担忧消费疲软,另一边是节假日到处都是人,一边说商家卷得底裤都要赔掉,另一边是热门直播间的坑位根本抢不到,一边是火焰,另一边是海水,水汽蒸腾,模糊掉了所有追求精确的判断。

生意在五环内还是五环外,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只不过这几年来,质疑、理解、成为的次数上演频繁,也把商业规律洗了太多次,几年前互联网公司都在信誓旦旦的说下半场,现在都反应过来了,原来他妈的踢的不是淘汰赛决战,是联赛的揭幕战,半场球的结果算个屁啊。(6/完Image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阑夕

阑夕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foxshuo

Apr 24
二游玩家圈发起的「有男不玩」这波乐子,发展方向变得越来越吊诡了,推特上可能没什么关注,但我觉得整个血流成河的盛况,真的值得盖上一个人间观察的印章

我尽量简洁的总结一下背景:

在主流二次元手游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固定在了抽卡——也就是花钱买角色——之后,部分玩家开始对抽到的角色产生一种占有欲,要求角色在设定上完全忠于自己。

圈子里的术语叫作「ML」,即「Master Love」的缩写,起源于二游祖师爷「Fate Grand Order」,大多数RPG二游的世界观都是让玩家扮演类Master的人物,然后通过抽卡组建自己的配队,而抽到的人物会对玩家产生爱恋之情。

但是「Fate Grand Order」只能说开创了「Master Love」这个概念,它本身并不是后面出现的「ML」游戏,或者说实际上原本不存在「ML」游戏这个品类,只不过二游世界观的同质化——开场都是由玩家扮演一个失忆的指挥官式人物,然后逐渐认识新的角色——这种演绎的好处是,可以让游戏厂商习惯于保持主角脸谱的模糊化,以削弱传统RPG里主角自带的人格,加深玩家的代入感,同时把重点放到氪金角色的塑造上。

而「ML」游戏的标准粗略来说,就是要全女卡池、女角色要一心爱慕玩家、最好还要有誓约系统等等,由此满足玩家开后宫的娱乐需求。(1/nImage
纯粹的「ML」游戏其实不多,而且生产方以小厂居多,真的很容易理解,因为游戏性欠佳,所以只能靠媚男打开市场,而这种行业格局也让很多「ML」玩家长期感到憋屈,甚至产生了赛博捉奸的敏感性,只要发现抽来的纸片老婆在剧情里有和其他男NPC眉来眼去,就觉得自己被牛(NTR)了⋯⋯

除了这种有些让人担忧的精神状态之外,「ML」玩家的另一条腿也跨在性别冲突的战场里,他们认为女性从业者在游戏公司里日渐增加且活跃,导致媚男元素越来越低,游戏里女角色的性情开始变得跟现实里的「xxn」(小仙女)一样独立起来,不甘于做玩家的后宫了。

还有就是因为女性玩家的活跃,会在反馈层面向游戏厂商提供「不要物化女性」的信号,直白来说就是不希望女角色过于媚男,而游戏厂商有时也会以改小胸部这种手段应对,这又进一步触碰到了「ML」玩家的逆鳞:你们(女玩家)的乙游里各种男鸭子卖肉我们可是没去找事,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嘛,为什么要破坏我们的福利?

扯偏一点,其实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Pay to win」种下的恶果,当玩家需要用一个又一个的648才能换来心仪的角色,对于角色的控制欲自然也会变得商品化,就像我有次看到有人直播老游戏「空之轨迹SC」,到了最后的剧情阶段需要配4个4人队伍通关,有新进来的年轻观众充满羡慕的问主播抽了多少钱才凑出这么多角色,就很难绷。

总之,以男性为主的「ML」玩家痛恨自己的权利遭到侵蚀,这种悲愤可以理解——现实里我被彩礼压得踹不过气,连游戏里被虚拟老婆舔爽的体验我都保不住了——日积月累下来,就形成了一句千锤百炼的口号,或者说纲领:「有男不玩」。(2/nImage
「有男不玩」的意思是,只要某个游戏的卡池里有男性角色,我就坚决不玩。

之前说了,狭义的「ML」游戏基本上都只有女角色,比如胜利女神Nikke、尘白禁区、交错战线等等,但绝大多数二游都是男女混池的,因为玩家群体并不只有男性,游戏厂商也要考虑女性玩家的需求,男人要抽老婆,那女人也要抽老公,对吧?

「ML」玩家将这类游戏贬称为「混厕」,这个词的内涵你们应该可以get到,因为二游的抽卡规则是会「歪」的,就是你不能确保自己每次都能抽到自己想要的角色,所以对于「ML」玩家而言,最恶心的事情就是花钱抽卡结果抽到了一个男角色,这比吃了苍蝇还让人想吐。

所以干脆「有男不玩」。

在「ML」玩家眼里,「有男不玩」是他们被逼到墙角后忍无可忍的反击,是以赤裸裸的利益去和游戏厂商正面博弈:只要我们都不玩,游戏厂商的利润一定会受损,由此倒逼对方重视自己这边的声音。

「ML」玩家的大本营集中在NGA和贴吧这两个平台,客观上说,「有男不玩」这句口号起到了很有效的凝聚作用,「ML」玩家突然意识到有杆旗帜可以竖起来,无论年龄性格见识差别多大,只要认同「有男不玩」,大家就是利益一致的好兄弟。(3/nImage
Read 6 tweets
Mar 1
Business Insider的深度长文:Google是怎么变得乏味(boring)的?

仅仅两个月前,Google大张旗鼓地推出了其新一代AI模型Gemini,并且兴奋的在一篇长达1600字的博客文章中详细介绍了这一消息,还附上了精彩的宣传片,立刻在AI研究圈和科技媒体中引发了一番热议。

然而,这股热潮很快就被新的焦点所取代。

就在当天晚些时候,OpenAI推出了Sora,一个能根据文本提示生成长达60秒视频的工具,立刻引起了轰动。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亲自在 X上接受用户的创意请求,实时分享成果。形容这一工具的词汇如「惊艳」和「令人震惊的强大」频频出现,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好莱坞未来和深度伪造技术潜力的讨论。

紧接着,Google 不得不匆忙解释为何其图像生成工具生成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种族描述不准确的图像。Google解释说,过于严格的安全措施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的过度纠正,在其他情况下则过于谨慎。业界人士开始质疑Google是否存在文化问题,并有声音要求身为CEO的Sundar Pichai下台。

这是Google面临的又一次打击。「这对公司来说是一场公关灾难,」一位现任高级员工透露。「Google 员工对此感到非常不满。」

自2016年以来,Pichai一直宣称Google是一家以AI为核心的公司,但Google在将其基础研究转化为引人注目的产品方面一直挣扎不前。

Google从行业先锋到被认为是落伍者的转变并非新鲜事。

如今的Google已经25岁了,在科技界,这仿佛已经历经两个世纪。它见证了五任总统和两轮互联网泡沫。它那曾经年轻的创始人现在已成为名誉高管,甚至将公司名称从一个充满未来感和智慧的名词打造成了大多数人三岁就能学会的动词。

但近几年,Google面临的新问题让人担忧:对风险的忍耐度下降、创新受限、裁员,以及其标志性产品如搜索和Gmail质量下降的说法。这些问题加剧了人们对Google的看法,认为它已从硅谷最令人向往的工作地点变成了一个它曾承诺永远不会成为的东西:乏味。(1/n
Google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人才流失、产品陈旧,以及对其广告业务的过度依赖。这些不仅仅是Google本身的问题,也引发了关于硅谷整体的更大问题:当一个曾经以无限创造力和背后潜藏着数十亿美元机会为人称道的自由奔放公司失去了光彩,我们该怎么办?

Google在2004年上市时,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向投资者承诺,他们的公司将不会是一个「传统」的公司,并且他们也无意让它成为这样。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们信守了这一承诺。Google塑造了硅谷文化的新模式,成为了工程师的乐园,提供丰厚的福利、高薪和一种信念,即长期投资总是优于短期回报。

回顾Google成立初期,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甚至亲自为员工提供午餐服务。随着公司的发展,Brin和Page不愿意让他们简洁、强大的搜索引擎界面变得杂乱无章,直到他们测试了最终证明是Google财富之源的搜索广告。广告业务的成功为 Google 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其提供了自由去探索前所未有的创意。

「那个时代的对员工极好、给予他们所有权的文化是新颖且大胆的,」一位资深员工如此回忆。Google当时不仅构建了巨型互联网气球,还利用卫星图像几乎绘制了整个地球,建立了自己的高速互联网,甚至尝试延长人类寿命。

2012年,Business Insider列出了10个理由,称Google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包括它将极好的福利变成了创业公司的标准,以及创造了「我们现在依稀记得的Google Glass」。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创始人开始对日益增长的官僚主义保持警惕。2015年Alphabet的成立,意在将Google的高风险投资置于核心业务之外,被视为一种解决方案。「在技术行业,革命性的思想驱动着下一个增长领域,你需要感到一些不适才能保持相关性,」Page 当时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然而这个预言比他想象的更加一语成谶。(2/n
问及Google何时、如何、以及为什么变得自满,你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公司变得太大,有人认为缺乏有远见的领导,有人认为对监管和公众反响的恐惧导致了僵局,还有人认为它变得过于迎合华尔街。

但有一点大家都认同,那就是Pichai时代的财务成功。在Pichai的领导下,Alphabet的收入激增,市值从2015年的4000多亿美元上升到约1.7万亿美元。去年,Google 宣布其云业务——Pichai早期的重大投资之一——终于实现了盈利。

然而,Alphabet的80%收入仍然来自于广告,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自2000年初以来就位于Google搜索结果页面顶部的简单文本广告。

随着公司努力实现多元化,对颠覆其广告业务的恐惧日益加剧。对风险较高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尤其是那些不涉及销售广告的前景。这种趋势增强了一种感觉,即在Google,保守已经取代了创新,成为了公司的主要价值。

「他们无法摆脱自己的方式,因为他们太专注于保护他们所拥有的,」一位前董事表示。

事实上,过去十年内 Google 推出的成功产品寥寥无几。然而,许多产品被终止,包括增强现实眼镜和短暂的游戏尝试。即使是其核心产品也表现落后。用户长期以来一直抱怨——最近的研究发现——Google搜索结果的质量下降。AI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他们只是陷入了这种逐步改进的陷阱,」Michael Avrukin说,他是一位前Google工程经理,于2014年加入,但在去年自愿离开。「它变得如此以指标为导向,你是否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将这个微小的针头移动了一点点?如果不是,就不要做。」

多年来,Google的袁弘被鼓励探索与他们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边项目——某些被称为「20%时间」的东西。这些实验性项目中的一些最终转移到了一个名为Area 120的内部孵化器,这是对员工之间一个笑话的讽刺,即20%的时间实际上已经变成了「120%的时间」。

2021年,它缩短了允许员工「蹦极」进入其他Alphabet公司几个月的政策。2022 年,它大幅缩减了Area 120,关闭了几个与AI无关的项目,并裁掉了大部分员工。一位Google发言人指出,员工仍然被鼓励追求其他项目,并指出像AlphaFold和量子计算以及像Magic Erase 这样的产品是创新的例子。

然而,X——一个孵化了Google自动驾驶汽车单元并探索外骨骼和太空电梯的月球实验室——也在面临减少损失的压力时缩小了其雄心。历史上,X内部认为足够好以独立运营的项目可能会「毕业」成为一个子公司,但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最近的员工被告知,今年不会有此类毕业,那些接近毕业的人应该寻求外部投资并完全剥离出Alphabet。(3/n
Read 7 tweets
Jan 30
Quset Mobile刚刚发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年度报告,有些重点还是值得划一下:月人均使用时长——就是用来刷手机的时间——下滑了,这应该是有史以来的头一遭,除了流量红利继续触顶的原因之外,前年疫情带来的居家次数也不自然的提高了用户黏性,现在属于回归常态, 也就是人均每天刷5.5小时的手机,已经很久了(1/nImage
从细分市场的用户增量数据来看,各地文旅变得炙手可热是很合理的,基本上整个中国互联网的高获客赛道,都集中在了出游和户外的场景,原因和上面一样有失真成分,但确实接住这波泼天富贵的,也是那些有准备的平台或是服务方,像是高德地图的月活已经快8亿了(2/n) Image
在去重之后,拥有10亿级用户规模的互联网公司有4家,5亿-10亿之间的有7家,这里面的黑马有两个,一个是腾讯音乐,三大听歌App的去重用户总量达到了5亿,很强了,再一个是中国移动,这实际上是它在小程序里的用户占比极高,让这家通信运营商挤了进来(3/n) Image
Read 9 tweets
Dec 30, 2023
2023年,我个人评选的十大番号也出来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榜单不存在客观标准,是很个人化的收集,不接受也别争辩,没必要,当然我还是尽可能的做了分类,每个分类里只放一部片子进来,保持整体风格的多样性。

Top 10:TEN-059(伪纪录片/RQ制服/多人)

都月琉紗是我很喜欢的女优,之前因为男女容貌身材皆为顶级的那部DVAJ-633还在微博上破了圈,这部片子发行的时候为了更加符合选题,还专门给她设计了一个艺名,假装成素人出演。

而全片的拍摄也追求手持设备真实拍摄的感觉,没有大部分AV那种打光的布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都月琉紗的颜值,皮肤看起来有点偏黑,而且妆容也不明显。

这种体验对于那些看惯了每个像素都磨过皮的妹子的观众来说,肯定会不适应,但也正是这种缺少精心布置的场景,才是男欢女爱过程里的常态,也很符合本片标题所说的,没有多余的计划,优雅性感的赛车女王直面六根大屌,只为测试自己承受男人的潜力。

顶级的肉体,顶级的打桩,顶级的车轮战,见证腹肌美人都月琉紗迎战六个男人的激烈欢愉,从欣然接受到气喘吁吁再到精疲力尽,同步消耗一空,毫无夸张造作,全程跟着感受这场生命的大和谐,你会懂我为何力荐。

同类型的作品还有PKPD-265或者NNPJ-567,也都不错,但还是没有这部精彩沉浸。(1/n)Image
Top 9:YUJ-005(出轨/情欲/中年幻想)

这部片子在剧情上有种渡边纯一的内核,日常受气的中年男性社员和温柔体贴的年轻女性下属各自背叛婚姻,随后互喂禁忌之果,可以说是东亚男人到了一定岁数之后必然走不出来的某种幻象,AV商品的市场也在于满足这类观众的绝望心理。

三宮椿作为女优以母犬人设出名,不过在此片里难得的担当了主动角色,虽然表情一如既往的是扑克脸,但架不住就是有人喜欢这卦,男人都是嘴上喊着明日香,心里却是住着绫波丽。

至少因为要在剧里主动引导两人情爱的关系,三宮椿的表现比起以前的作品(大多数是肉便器的题材)已经改善很多了,眉眼之间也有波光流转,都能看到翻到男人身上肆意贪吃的三宮椿了,还要啥自行车呢?

再说了,三宮椿拍片是真的低产,今年下来满打满算,平均每个月连一部都不到,我预感她随时有可能隐退,且看且珍惜吧,倒是比较看好山手梨爱来接班,两人风格很像,都长了一幅楚楚可怜的无辜脸,身体也饱满多汁,她今年拍的SSIS-804就让我看到了三宮椿在巅峰时期的影子。(2/n)Image
Top 8:ABW-331(角色扮演/痴女/姐姐)

蚊香社出品,必属⋯⋯好吧,蚊香社早就不配这个评价了,有太多次的封面杀手和流水线作品让它失去了往昔的神作,然而有一说一,这部片子还是很顶的。

女优是七嶋舞,出道至今一直都在蚊香社,拍处女作时甚至在镜头前哭了,把导演都整不会了——此处插入一万字对于男性凝视和性剥削的批判——不过好在几年时间过去,当初手足无措的姑娘现在已经驾轻就熟,甚至演起了玩弄男性的痴女题材,进化飞快。

这部片子的结构很简单,七嶋舞扮演了5个不同的职业角色,在工作过程中如鱼得水的诱惑同事或是顾客,对服装和场景的搭配非常到位,七嶋舞的表现更是没有缺点,她可能不属于那种特别出类拔萃的美女,却很耐看,而且能产生亲近感,有着所谓「女友系」的和煦春光。

七嶋舞今年还有一部片子ABW-322的评价也相当高,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体验日本成人产业的工业化调教成果。(3/n)Image
Read 10 tweets
Dec 25, 2023
我也生成了一组同Prompt下Midjourney v1 - v6的版本对比:

v1 Image
v2 Image
v3 Image
Read 9 tweets
Dec 23, 2023
「经济学人」前段时间发了一篇关于年轻群体财务分析的报道「How the young should invest」,大致意思是,在经历了金融市场的脆断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增加现金的持有量来对抗风险,但这实际上让他们更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洗劫。

考虑到「经济学人」的刊物定位,它会天然带有一种不食肉糜的理性,比如虽然承认当代年轻人再也享受不到他们父辈所经历的那段资产价值持续增长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觉得即便市场逆风也不足以使人收缩投资意向,应当秉持「他人恐惧我贪婪」的原则去做选择。(1/n)Image
就算把2008年的经济危机算进去,1981年-2021年的全球股指年化回报率也能达到7.4%,这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收益阶段,正好贯穿了一代人的工作周期,1980’s每投资1美元的股票或是债券,经过40年的复利之后,将分别变成17.4美元和11.5美元。

这是基于全球化、温和通胀、利率长期下行等多个因素叠加造成的,而这些因素如今都已经发生逆转,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面临一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残酷市场,他们必须修正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并要更加努力的为退休存钱。(2/n)
债市和股市的逻辑都变了,像是20世纪89年代初期美国国债可以达到16%的收益率的现象不可能再发生了,股票的收益也开始和股息脱钩,转而体现着对未来的估值上。

所以标普500相对国债的预期回报也降低到了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这让具体的投资决策变得更加重要,好消息是,今天的年轻人可以比以前的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获取信息、使用工具,而坏消息是,陷阱也比过去变多了。(3/n)Image
Read 5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Don't want to be a Premium member but still want to support us?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Or Donate anonymously using crypto!

Ethereum

0xfe58350B80634f60Fa6Dc149a72b4DFbc17D341E copy

Bitcoin

3ATGMxNzCUFzxpMCHL5sWSt4DVtS8UqXpi cop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Follow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