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葭 Profile picture
Columnist based in Tokyo🇯🇵|🐈🐈‍⬛貓奴|前新聞人|禁書作家|知食分子|YouTuber|持不同證件☂️🎗️缺一不可🇺🇦|歡迎訂閱寶藏頻道:https://t.co/rmChxIqF1c
Feb 12, 2023 9 tweets 1 min read
反送中時候我講過,香港這一課很長很複雜,往近了講也要從二十年前的二十三條遊行說起。往遠了要講1820年代清國和英國的海上貿易。但核心是,香港就是與中國大陸不同的、有自己堅定價值觀念的城市。越了解香港,越不會出現與香港人的衝突。別的不說,維園三十年燭光,這個不論如何感謝都無法表達萬一。 過去我常說,香港猶如中國大陸的體外U盤和記憶體,為中國保存了大量中國大陸不可能保存、記憶的歷史,記錄了那些罄竹難書的罪惡歷史。這當然不是香港的份內之事,但這正是香港價值的體現。沒有香港的記憶,中國歷史就是虛偽和殘缺的。
Sep 30, 2022 5 tweets 1 min read
我2008年第一次去台灣,在自由行之前都是訪問簽證。自由行2011年才開放了京滬廈三城,2015年擴大到47個城市。2019年取消,滿打滿算才四年時間。在中國歷史上,這其實是個意外,不算常態。 中國允許個人旅遊名義申請護照大概是03、04年。我是05年才申請的,五年有效期。2008年初才達成中美旅遊協議,還得參團。你回頭看看過去二十年的歷史,結論就是還算正常的日子沒過幾天就開始亂七八糟的折騰。改開四十年來,封閉是常態。
Sep 29,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廣西文革吃人事件,鳳凰週刊2007年有過報導。當時記者從當地的官方文件摘錄的內容,看得我不寒而慄。那時候《墓碑》這本書還沒有出版,是我第一次讀人吃人的細節。三伏天在空調房裡看得直冒冷汗,寒毛直豎。 再後來就是2009年讀《墓碑》,看得很鬱悶以及難過,時不時掩卷呆坐,胸口如壓巨石。《墓碑》是我讀得最慢的一套書,前後花了四個月才斷斷續續讀完。對於極權的體驗,不是抽象的紙上的,而是非常具體的、讓你的肉體感到窒息的體驗。
Sep 28,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站王小山。1、首先小山在做對的事。他批評毒奶粉後幾乎是被追殺了,到了香港,給我講述過,全過程我是知道的。2、八九年,他是絕食第一批學生,我很佩服。3、和小山認識二十年,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朋友間的事,讓我無比信任他。4、我的第一本書,小山第一個給我寫了腰封。 確實如海燕所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不糊塗。我和小山在一些問題上也有爭執,但不影響交情。我喜歡人的品質裡,一是善良,二是勇氣。比如絕食這事,我做不到,做到的人就是有勇氣。
Sep 25,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今天是魯迅的生日。
我還是建議多讀一點魯迅,他對中國人的洞察無出其右。 真正讓我開始反思「中國人」這個問題的書籍,不是柏楊那本《醜陋的中國人》,而是魯迅的小說和雜文。
Sep 25,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但凡對中國政治稍微了解一點都不會信這些流言。說句不好聽的,他們編得都不如北京站進站口賣的地攤文學。當然地攤雜誌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可以在車上蓋方便麵。 這是一條時評推,然而想起來當年在綠皮火車上方便麵加榨菜加香腸,居然有點餓了!我去做飯了。
Aug 14, 2022 5 tweets 1 min read
轉發葛兆光老師的一個發言稿。這裡面有句話,余英時先生把政治中國、文化中國、地理中國、思想中國四個概念區分的非常清楚。
mp.weixin.qq.com/s/6F84Q7UxLIrk… 為什麼想說這個,是因為推特上好多怒斥民族性的反支人士,好多逞口舌之快的發言我也看不下去。理解中國的複雜,理解中國問題的複雜,本身就是個不斷尋求思想突破、超越自己認知侷限的事情。
Jun 10, 2022 7 tweets 1 min read
中國社會治安其實沒好過幾年,對環境天然不信任。九九年我第一次去杭州,窮學生住在中國計量學院招待所,一屋子睡四個人,三個都有絡腮鬍子。我不敢脫衣服,抱著書包胡亂睡了幾個小時,第二天一早跑去浙大宿舍睡。那就是因為從小父母教導的,各種沒安全感。 小偷小摸那就更不要說了。我爸送我到南京上大學,幾千塊學費縫在外套裏面的夾層,到了學校撕開的。火車上也不敢睡,他看書,我睡一會兒。我醒來看書換他睡。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Jun 6,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說李佳琦帶的最後一件貨是六四顯然是段子手的輕佻。一個大學未畢業的四線城市青年,曾經是中國互聯網崛起的標誌人物及偶像,像個螞蟻一樣被踩死。如果你不是趙家人,那麼你的偶像只有周小平和孤煙暮蟬這樣舐痈吮痔的噁心小人。是不是很沮喪。 以前我說過,每一天都是敏感日。作惡多端就是G點太多,禁忌太多。文化行業尤其是,二十年前到報社,老編輯們會教我們什麼是報導禁忌。那時候禁忌大概只在新聞領域。現在蔓延到商業領域。我經常覺得審查帶來的GDP損失可能比創造的更多。好萊塢電影裡可以炸白宮呢。
Jun 4, 2022 11 tweets 1 min read
我02-09年一直住軍博邊上。吃飯通常就在木樨地、羊坊店這一帶。03年6月3日晚上,在木樨地25號樓背後的小賣部買煙,很多大爺大媽在樓下乘涼。一個問另一個:外邊兒怎麼那麼多警察,出事兒了?一個說:六四啊。大媽說:唉呦喂真是的哎,這轉眼都十四年了。那段對話我記得特別清楚,他們應該都是親歷者。 那段對話特別家常特別隨意,但可能也恰恰因此,讓我覺得那是一段已經嵌入生活與記憶而無法改變的歷史。他們對警察每年在此地的巡查已經習以為常不覺有異。每年此日木樨地、天安門此地無銀一般的關閉地鐵口,更是提醒大家這裡發生過什麼。
Jun 1, 2022 8 tweets 1 min read
許家屯回憶錄裡有個細節,到港之初,受港府之邀去跑馬地看賽馬,許戴了一個墨鏡,英國人和香港人都很詫異。回來才請教別人,原來這樣的場合不能戴墨鏡。後來慢慢學習在香港衣食住行的基本知識。當時的中共幹部確實也是自卑,內心是服膺資本主義的繁榮的。現在確實不一樣了。 值得一提的是,許家屯回憶錄和周南回憶錄值得同時閱讀,馬上就知道六四對中共的巨大衝擊。八九後的轉向,所謂坦克帶來的繁榮,其本質是什麼,就是流血換來的九二年後的第二次改革開放。
Jun 1,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我高中英語老師也是廣場學生,當年還出現在電視裡站在一輛坦克上。他從來沒有跟我們講過他的廣場經歷。他一再強調學英語的重要性,以後一定出國看看。苦口婆心的,還帶我們讀了好多課本以外的英文材料比如BBC的報導之類的。我這一代就是天然親美親西方,沒什麼好迴避的。 童年就是可樂、貓和老鼠、米老鼠、聖鬥士、一休哥,美日文化產品伴隨到少年,聽港台歌曲,粉港星,看香港小說和影視。所以對外部世界或者說美日港台的好感、期待是非常明顯的。想不到我們那時候形成的價值觀念,在中年的時候,居然成為背叛的罪證。這個不論如何不能接受。
May 28,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大學第一週上當代文學。老師是個著名的文藝批評家我就不點名了。他說,這個學期我來給大家上當代。當代文學沒什麼好講的。前十七年一片空白,中間十年人間地獄,八十年代初有幾篇可看的作品。那場大屠殺之後又陷入一片死寂。好了,當代文學我講完了。我們都愣住了,老師,啥叫大屠殺啊? 老師不屑地說:這屆學生素質不行啊,連這個都不知道?來來來,我給你們講講。然後講六四講了一個禮拜。那時候六四才過去九年,就像我們現在談論2013年一樣,並不遙遠。現在課堂都有攝像頭了,哪個老師敢講。再說這個老師現在也退休了,才能說這樣的事。
May 22, 2022 5 tweets 1 min read
不研究台灣的人是不知道的。「一個中國」和「一個中國原則」,區別非常大,甚至是相反的表述。就是這麼神奇。 補充一下這條:「一個中國」是指被各自表述的「一個中國」,是公報裡被「noticed」那個「一個中國」。而「一個中國原則」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即PRC」,一中原則隱含的深層話語即「一國兩制」。這是美方不可接受的。
May 2, 2022 6 tweets 1 min read
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住宣武區馬連道。社區每天發兩包代煎好的中藥湯劑,我收到就扔了,後來跟社區說我中藥過敏,他們就不發了。現在上海喝中藥還要給社區拍視頻。二十年過去了,中醫藥割韭菜還是借助行政力量實現。 後來我做新聞,2006年遇到魚腥草注射液的事情,死了不少孩子。我是經手編輯,查閱了大量資料,記者的幾篇稿子也都在新京報發表了。沒什麼用。又過了十來年,柴胡注射液也被爆光了,但中藥注射液這個破玩意照樣還在大量使用。
Apr 29, 2022 4 tweets 1 min read
今天見了前不久從上海逃出來的一位台灣朋友。在三月的江南紛亂之中,陪伴他八年的貓貓喪命於煙台某個國際寵物托運公司之手。他本人則一波三折的在蘇州、上海、無錫之間轉輾,最後從無錫飛成都轉深圳再飛東京。整個故事跌宕起伏,一切大小決策都是在巨大的不確定下做出,能出來真是太幸運了。 他講述從三月初開始,所訂的國內航班一再被取消,不論是虹橋機場還是碩放機場,只能多買航班,看運氣。臨行前還在考慮,是不是高鐵去深圳。打了深圳機場、高鐵站、深圳衛健委的電話確認是否可以從深圳出境。手上拿了不同時段的多份核酸報告,應對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點的核酸要求。
Apr 22, 2022 5 tweets 1 min read
五零年元旦,余英時在香港探望父親後北歸,誰料火車在東莞故障,停車修理四五個小時。就在這段時間裡,他做了一個改變自己一生的艱難決定——不回北京了。在廣州住了一宿,再次到羅湖。因為入港的簽證已經失效,於是重金找了一個黃牛買通香港入境的警察,再次到香港。 張愛玲五二年離開中國之前,先是參加了兩個月體驗土改的作家采風,其實是培訓吧,然後無法忍受而來到香港。五三年,她的父親在上海去世,她也放棄奔喪。那些聲稱張愛玲是「潤學祖奶奶」的人,要看到,離開中國是要付出代價的,可能還不小。要沙盤推演各種可能,能不能承受代價?
Apr 21, 2022 6 tweets 1 min read
多說一句,其實每年中國通過長期簽證移居境外的總人數比較穩定,14w—15w,約相當於中國人口的萬分之一。直觀一點說,比考上北大清華難。如果自認不是萬里挑一的人,移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不是學歷不夠就是錢不夠,要麼年紀大,要麼英語差。 在實操過程中,不僅需要滿足各種各樣的條件,但最關鍵的是決心和勇氣。甘蔗沒有兩頭甜,你要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放棄一些東西。有人還想火中取栗,刀口舔血,想在國內多掙兩年錢,但你失去就是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