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韵和 Profile picture
中国未来大趋势: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专制垮台
4 subscribers
Jul 26, 2024 7 tweets 6 min read
徐敏:远嫁美国的荫余堂
荫余堂,取其福延子孙之意,是一栋典型的徽州民宅建筑。它的出名,是因为美国人购买它时仅花费了三万美金,将它搬到美国异地重建于塞勒姆小镇的迪美博物馆内,却耗费了差不多1.25亿美元。

1993年,美国人南希到中国的安徽黄村旅行。在徽州古村落中穿行时,邂逅了一栋叫荫余堂 的徽州老宅。

面对粉墙黛瓦的房屋和院落,南希与它似乎心有灵犀,顿时萌生了想要把它搬到美国的想法。

荫余堂建成于清道光年间,占地500平米,整栋建筑包含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和马头墙,是富有徽州民宅建筑特色的院落。

它是黄姓富商建造的,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于此。

回国之后,南希一直对黄村念念不忘,总想旧地重游。终于在3年后她再次走进了黄村。也许是上天注定,当她走进荫余堂时,这家人正在商量卖房子的事情。原因是黄家人都搬进了城市,荫余堂早已人去宅空,处于废弃状态。黄家人正在商量卖房,突然发现院子里走进来一个外国人,东张张西望望,四处打量,便随口问了一句:“你买不买?”

黄家人完全没有想到,原本卖不出去只能拆除的老宅,老外居然愿意出价购买。双方一拍即合,最终以3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办理完相关手续后,荫余堂在1997年的春天开始拆卸,拆卸时全程摄像,边拆边拍边编号,整整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总共拆下来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包括室内摆放的生活和日常用品,连同院墙、铺路的石板,一件不漏地装了40个集装箱,全部运到了美国,最终卸载于波士顿地区的迪美博物馆。

当荫余堂启动异地重建时,美国人请来了来自徽州的传统工匠负责荫余堂的重新装配。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古宅的复原到屋内的生活原貌:竹篮、墙上的贴纸、画像、文革的标语、卧室的摆设、厨房的用品等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整个重建工作持续了7年之久,花费了近1.25亿美金,终于在2003年6月21日,荫余堂正式对外开放。

不但美国人看,就连很多中国人,也漂洋过海慕名前往。马未都就建议,中国人如果有机会出差旅游到波士顿,一定要腾出半天功夫,一天最好,去荫余堂看一看。马未都前后去过迪美博物馆三四次,荫余堂重建完成后他又去过一次。那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当他走进迪美博物馆,走进荫余堂的一瞬间,仿佛立刻便置身于安徽的农村,所有的文化痕迹都扑面而来,那种感觉,非常神奇,令人恍若隔世。

但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的博物馆却做成了这件事情,这是因为博物馆的身后有一个基金会。基金会的老头儿姜森,是个大富翁,他捐巨资做成了这件事情。他曾经到中国来过,与马未都聊过天。他穿的毛衣马未都印象深刻,都是窟窿。老头儿特别抠,马未都在长城饭店接他的时候,他招呼出租车,两块钱的让它过去,只坐1.6元的夏利。

就是这样一个俭省的老头儿,比中国人更看重中国文化。
(1/7)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远嫁美国的荫余堂
(2/7)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ep 22, 2023 5 tweets 5 min read
田太权摄影作品《遗忘》(1/5)
《遗忘》系列作品是以全国唯一的红卫兵墓群墓碑为创作背景。红卫兵墓群位于重庆市一个公园内,是中国仅存一座基本保存完好的文革武斗墓群。墓园占地约3000平方米左右(约合4.5亩)。
其中113座墓埋着1967年至1968年重庆武斗期间约500名战死的重庆八一五派红卫兵组织成 员。死亡者年龄最小的仅14岁(约5人),年龄最大的60岁。
那些曾经满腔热血、因愚昧、因愚忠、因誓死保卫而死去的红卫兵好象只是一个虚幻的梦,于今天的现实仿佛没有存在过......
但是当置身于埋了500个因武斗死去的红卫兵墓群(仅仅是重庆的一个派别),当置身于几十座阴森森坟堆、林立的墓碑和荒芜中,看到那一排排刻在碑上死人的名单,刹那间仿佛听到了过去的嘶喊,嗅到了血腥;仿佛看到他们一个个游离的冤魂无处诉说。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田太权摄影作品《遗忘》(2/5)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ep 19, 2023 4 tweets 3 min read
郜科:文革春宫画(1/4)
文化大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浩劫
該運動是非意識形態的,而是一場權力鬥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主流當權者利用集體沉默,順勢造成集體失憶。
著名作家巴金曾倡議建立文革博物館,以警示後人。
陝西著名作家賈平凹,也以文革為背景寫長篇小說,
其目的也是讓後人不能忘記文革對文明人性的破壞。
我選擇春宮繪圖形式記錄當時的造反派、紅衛兵、工農軍、宣隊,,,
也算是風俗紙上博物館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郜科:文革春宫画(2/4)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Jun 11, 2023 4 tweets 3 min read
纽约时报中文网
小天安門:美國議員回憶成都「六四」(1/4)
1.1989年春,學生和青年工人在成都天府廣場的毛主席塑像前展開示威活動。
2.1989年6月,成都,示威者舉著一條橫幅,上面寫著:「暴君,人民絕不原諒你」。
3.1989年6月,成都,示威者與人民武警對峙。 ANDY LEVIN ImageImageImageImage 小天安門:美國議員回憶成都「六四」(2/4)
5.1989年6月,成都,示威者向警察投擲石塊或是水泥塊,警察把催淚彈投入人群進行反擊。 ANDY LEVIN
6.1989年6月4日,安迪·萊文在日記中寫道:「儘管有催淚瓦斯的刺鼻氣味,但在人群的外圍卻有一種節日的氣氛。」
7.1989年6月,成都,圍觀示威的人群。 ImageImageImageImage
Jun 9, 2023 5 tweets 4 min read
@-MR--GF-
澳大利亚排球队访问中国,1975年1-2月
(1/5) ImageImageImageImage @-MR--GF-
澳大利亚排球队访问中国,1975年1-2月
(2/5) ImageImageImageImage
Jun 7, 2023 4 tweets 3 min read
Le Nouvel Observateur:
一位中国学生拍摄了1989年6月镇压期间的暴力事件,并与我们分享了这九张特殊的照片。11人死亡。
图2:学生们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平静地从天安门广场向西撤离。
图3.最后一批人到达长安街,在六部口路口,离中南海50米.
图4.与此同时,从广场过来的三辆坦克向他们疾驰而来.(1/3) ImageImageImageImage Le Nouvel Observateur:
图5:在一片催泪瓦斯的笼罩下,学生们试图爬过金属障碍物以避开坦克。
图6:坦克过后,长安街上的六部口十字路口。
图7,图8:当坦克继续沿着长安街行驶时,路人试图帮助一名紧紧抓住隔离带的受伤男子。路上有11人死亡。
(2/3) ImageImageImageImage
Jun 2,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北京人民扶老携幼堵军车
1989年5月20日一早,戒严部队被北京市民堵在北京城外
(1/4) ImageImageImageImage 北京人民扶老携幼堵军车
1989年5月20日一早,戒严部队被北京市民堵在北京城外
(2/4) ImageImageImageImage
May 27, 2023 5 tweets 4 min read
老照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历史上的今天:
1940年5月26日,33万多名英法士兵在敦刻尔克开始撤离,代号为“发电机行动”。二战。
(1/5) ImageImageImageImage 老照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历史上的今天:
1940年5月26日,33万多名英法士兵在敦刻尔克开始撤离,代号为“发电机行动”。二战。
(2/5) ImageImageImageImage
May 21,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看老照片
1967年的中国(注:1967中国文化大革命 荒牧万佐行写真集)(1/4) ImageImageImageImage @看老照片
1967年的中国(2/4) ImageImageImageImage
Apr 24,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
波罗的海之路是1989年8月23日,在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的一次大规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人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75公里的人链,从城市链接到乡村,人链穿越波罗的海三国,将首都──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连接起来,一路(1/4) ImageImageImageImage 上三国旗帜飘扬,人们手拉手高呼口号,场面震撼。 主办机构为确保人链不受干扰,预先在地图上明确标出城市、城乡和村落的准确位置。交通不便者可乘坐免费巴士。三个国家全国均投入筹备工作,虽然有些公司不允许员工请假(8月23日为星期三),但有些则资助巴士费用。8月23日,特别电台广播负责协(2/4) ImageImageImageImage
Apr 24, 2023 4 tweets 3 min read
戚本禹:文革初命运大起大落的政治人物(1/4) ImageImageImageImage 戚本禹:文革初命运大起大落的政治人物(2/4) ImageImageImageImage
Apr 23,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蔡英文(1/4) ImageImageImageImage 蔡英文(2/4) ImageImageImageImage
Apr 22, 2023 5 tweets 4 min read
驼峰航线
“在天气晴朗时,我们完全可以沿着战友坠机碎片的反光飞行,我们给这条洒满战友飞机残骸的山谷取了个金属般冰冷的名字,‘铝谷’。”这是昆明驼峰航线纪念碑下的一段文字,也是《时代》周刊对驼峰航线的描述。驼峰航线是二战时从印度进入中国空中通道,因沿线山峦高低起伏状似驼峰而得名(1/5) ImageImageImageImage 驼峰航线(2/5) ImageImageImageImage
Apr 20, 2023 5 tweets 4 min read
@傲蕾一兰永不变心
《苏联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案件的复查,1953~1991》。里面记载了5810个苏联公民因言获罪的案例,有苏联公民仅仅是讲了个笑话就被逮捕了。(1/5) ImageImageImageImage @傲蕾一兰永不变心
《苏联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案件的复查,1953~1991》。里面记载了5810个苏联公民因言获罪的案例,有苏联公民仅仅是讲了个笑话就被逮捕了。(2/5) ImageImageImageImage
Apr 19,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墓道猫
鄂尔多斯,2021年3月 安东尼·里德 (Anthony Reed)/摄(1/4) ImageImageImageImage @墓道猫
鄂尔多斯,2021年3月 安东尼·里德 (Anthony Reed)/摄(2/4) ImageImageImageImage
Mar 29,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投奔怒海》——150万越南华人的真实故事
至越南统一前,大约有150万华侨和越籍华人生活在这里,其中约120万聚居在以西贡市(胡志明市)为主的南越,从事工商业,其余30万则生活在北越。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从1975年开始超过150万华人被驱逐,至1979年人数达到顶峰,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1/4) 一艘艘满载几百、几千难民的超载船只,无助地漂流在公海上,周边许多国家都拒绝他们上岸,破旧不堪的船只只能没有方向地在公海上航行。(2/4)
Mar 27, 2023 5 tweets 4 min read
@以史为鉴V
一组百年前的青岛老照片(1/5) ImageImageImageImage @以史为鉴V
一组百年前的青岛老照片(2/5) ImageImageImageImage
Mar 13,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颐和吴老
北京名校“陈经纶中学”的前身——崇贞学园。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北京一所国家公立中学。是朝阳区唯一一所具近百年历史的老校,2002年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可她的前身是由一对日本夫妇(清水 安三、日本人,基督教牧师、教育家)创办的“崇贞学园”知道的就不多了。
(1/4) 1919年,中国北方大旱,农作物全面绝收,整个华北地区饿殍遍地。清水安三号召人们出资赈灾,在朝阳门外建起灾童收容所。他每天赶着马车到灾区逐村收养灾童,总人数近800名。上世纪20年代的朝阳门外穷困破败,民不聊生,卖春者随处可见。为拯救不幸的女童,清水于1921年出资在灾民聚居区创办崇贞(2/4)
Mar 8,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外国媒体拍摄的文革旧照(1/4) 外国媒体拍摄的文革旧照(2/4)
Mar 7, 2023 4 tweets 3 min read
趣说世界史
【那个叛逃到美国的前苏联老大独生爱女】
56年前的今天,67年3月6日,斯大林的独生女斯维特兰娜,在新德里通过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辗转逃往美国。这不仅在苏联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且轰动了整个世界。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1926年2月28日—2011年11月22日),斯大林三个孩子中唯一的(1/4) 女儿,在斯大林活着的时候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斯维特兰娜6岁丧母,1932年,斯维特兰娜的母亲、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在夫妻大吵一架之后开枪自杀。
妻子死后,斯大林对女儿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他甚至称女儿为“女主人”。
因为自身的感情与婚姻生活屡遭斯大林的粗暴干涉,斯维特兰娜(2/4)
Mar 1, 2023 4 tweets 4 min read
@马良
看到一批老照片,应该是近百年前的上海街拍。图片中这些文字很动人,且不谈书法,只看看排列运用,不过横竖,居然如此多的有趣的排布,文字大小比例,字体配合,和空间节奏感,使用纯熟不著刻意。(1/4) 百年前的上海街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