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un Lin (Jamie), PhD Profile picture
PhD in immunology @unistra 🎓. Assistant prof. @ TUATCEPiR 🦠 Research direction: vaccines. Taiwanese. (She/Elle/Dr)

Jun 11, 2022, 24 tweets

#文獻分享音間 #簡報串

安東尼·佛奇的傳統/經典群體免疫的概念可能不適用於 COVID-19

時間:2022.06.11, UTC+8 21:00(會錄音)
主持人: @alexflybaal

文獻🔗: academic.oup.com/jid/advance-ar…

P. 1

簡易QA:

Q:我要怎麼發問?
A:用音間中的reaction功能發個問號,主持人會看

Q:哪些問題適合發問?
A:跟分享的文獻有關的比較適合

Q:沒跟到怎麼辦?
A:音間會錄音,可以對照推文串來閱讀

Q:音間跟推文串怎麼搭配?
A:推文串有標數字(P. X),可對照來看

讓我們從群體免疫聊到 #COVID19

這篇paper我以四個方向討論

- 群體免疫科普:聊聊定義跟歷史
- 達到群體免疫的疾病:這篇paper舉了什麼例子?沒有達到群體免疫的可能原因是?
- Sars-Cov-2:這病毒的獨到之處及為什麼群體免疫觀念對他不適用?
- 未來建議:該paper的作者對未來疫情控制怎麼看

P. 2

Part 1: 群體免疫科普

在這部分我們來聊聊群體免疫的定義跟相關發現歷史,以及這個觀念出現後學者們的發現

P.3

群體免疫力與群體免疫閾值

群體免疫力是指群眾對於傳染病病原體有保護性免疫力,而該免疫力可能來自:先天免疫、自然感染、疫苗接種

群體免疫閾值代表具有保護性免疫力的人口高到一定比例,能夠阻止病原體傳播,但未接種疫苗或其他未完全保護的個體中的零星暴發除外

P. 4

從18世紀開始對抗天花,到19世紀注意到麻疹有週期性,再到20世紀發現有長期保護性免疫的個體比例對於麻疹流行的影響,再到獸醫研究人員提出“群體免疫”的概念

無數學者投入研究後發現:其實群體免疫在人類社會上達成的難度極高,會受許多因素影響

P.5

Part 2:達到群體免疫的疾病

這篇paper舉了三例子:天花、麻疹、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在此也來討論沒有達到群體免疫的可能原因

P. 6

天花、麻疹與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上述三者皆有疫苗,傳播方式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天花已被根除,而麻疹與小兒麻痺目前接在控制中,未對公衛與醫療體系造成重大衝擊

P. 7

哪些因素可能影響達到群體免疫與否?

- 疾病和宿主之間的差異
- 傳播方式
- 免疫力的持續時間和完整性
- 未免疫人群
- 人群移動
- 人口密度...etc

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的概念是流動的,從完全預防感染到房重症不妨感染,都是免疫的範疇

p. 8

Part 3:Sars-Cov-2

這病毒究竟有什麼獨到之處?
為什麼群體免疫觀念對他不適用?

P. 9

Sars-Cov-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為何如此難纏?

1. 有許多新變體且突變速度不慢
2. 感染力與躲避免疫力的能力一流
3. 目前現有疫苗以及感染無法產生長期保護性免疫力

P. 10

為什麼群體免疫觀念對他不適用?

1. 病毒株突變快速
2. 現有疫苗以及感染無法產生長期保護性免疫力
3. 國家政策、公衛干預、人群移動、疫苗接種狀態等都是影響因素
4. 群體免疫閾值高

P. 11

Part 4:未來建議

該paper的作者對未來疫情控制怎麼看?
Living with covid(跟covid一起生活)應該是怎樣呢?

P. 12

面對疫情,我們需要:

更廣效的疫苗:讓施打者可以產生長期且有效的免疫力
有效的預防措施:妥善佩戴口罩、保持通風、空氣過濾消毒等
開發藥物與療法:治療病人很重要

P. 13

作者在這篇文章結尾提到:與 Covid-19 一起生活

不代表:
- 一定要達到群體免疫閾值
- 處心積慮讓自己被感染

而是代表:
- 控制且預防Covid-19
- 不過度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保護最多的人

P. 14

總結

Covid-19突變快、傳播力強,加上現有疫苗與感染無法誘導長期且有效的免疫力,難以達到群體免疫

面對疫情,我們需要更適合的疫苗、藥物、療法以及妥善的預防措施來應對,最重要的是不過度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保護最多的人

P. 15

問答時間

之後會將蒐集到的問題與回答整理好後更新到這串推文中,感謝您的聆聽與閱讀。

P.16

Q1:疫苗研發為何困難?
A1:疫苗研發需要對病毒株有比較全面的了解,需要找出能誘導出針對該病毒的保護性免疫反應的方法

Q2:病毒突變很多了,會不會開發的二價疫苗(beta與omicron BA.1等)打了沒效?
A2:這難說,或許有助於降低重症率死亡率的效果更好,或是能夠降低後遺症風險等

Q3:如何預測突變或如何降低病毒的傳播速率?
A3:可藉由病毒株的分析去預測可能有的突變,而降低病毒傳播速率需要靠疫苗、藥物、預防措施,公衛措施與衛教同樣重要

Q4:台灣可能會有多少人有Longcovid
A4:這比例會受到疫苗覆蓋率、衛生營養狀態、病毒株等影響,個人評估可能會落在15~25%,可能更高

Q5:Covid有許多後遺症,不完全只有呼吸道症狀,在公共衛生上應該怎麼處理?
A5:還是要回歸病毒原始的特性、傳播路徑等去處理,加強衛教、通風過濾等還是很重要。

相關補充閱讀資料:
cdc.gov/mmwr/volumes/7…

Q6:確診omicron無法產生足夠的保護性免疫反應,那身體怎麼清除病毒的?
A6:免疫系統會產生很多抗體跟免疫反應來清除病毒,但病毒的特性導致產生了很多抗體但可以拿來對抗再感染的保護性免疫力不足,這兩點要分開來討論。

Q7:mRNA疫苗保護力為何消退得快?
A7:疫苗特性或是配方需加強,努力改良中

Q8:對鼻噴劑疫苗的看法?
A8:持保留態度,主要是以我所知鼻噴劑疫苗可能會對大腦有影響,不知道這十幾年來這個問題克服沒。

Q9:現在常講的康復是代表完全恢復還是?
A9:感染導致的急性期症狀結束並不再有感染力。

Q10:有後遺症是不是covid的特殊屬性
A10:其實也有其他冠狀病毒確診後有後遺症

Q11:有沒有可能covid會潛伏於體內中改天捲土重來
A11:有可能不排除這個可能性

Q12:病毒只利用ACE2感染細胞嗎?
A12:不只喔!但到底可以透過多少種路徑感染細胞還在研究中

Q13:兒童肝炎跟covid還是腺病毒有關?
A13:在肝臟中沒有檢驗出現腺病毒,到底跟腺病毒有沒有關聯需要更多研究

Q14:市面上針對空氣過濾中有很多產品,有可能有效嗎?
A14:不確定,產品的濾網、過濾效果等不一,可能更有助於讓容易對花粉、粉塵過敏的人覺得舒服些。
對於預防病毒感染可能沒效,也不排除可能會讓病毒傳播的更廣的可能性,且環境通風會比局部通風更重要!

Share this Scrolly Tale with your friends.

A Scrolly Tale is a new way to read Twitter threads with a more visually immersive experience.
Discover more beautiful Scrolly Tales like this.

Keep scro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