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 Liu Profile picture
Nov 18, 2022 83 tweets 9 min read Read on X
我不是英语专业,也没在国外留过学,刚到新西兰时35岁,别人说英语我只会回答yes,因为大都听不懂。6年后,我在洋人公司工作,业余时间带洋人学生,是设计与软件行业论坛的演讲嘉宾,也经常用英文采访。打算用这个thread,不定期记录和分享一些使用英文在沟通的心得和技巧。建议收藏😀 #狗熊有话说 ImageImage
1 / 成年人学习英语用于工作,最大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是量不够。用那些“一天背10个单词”或是“一天10分钟”的方式,以大多数中国人大学毕业后的水平,要想达到能自由听说读,可能需要三辈子吧。要掌握英语就像职业运动员训练一样,首先是训练量要保证。
2 / 如果要想出国,一天最少最少一小时认真滴训练英语,低于这个量,呵呵那还是算了。一般两个小时会比较好。但就是以每天两小时的量,大概也至少需要一年,才能看到明显的提升。所以很多人在Twitter上牢骚半天,但真正把语言搞定的人却很少很少。
3 / 要想考试,那当然是刷题。要想实用,必须扔掉刷题思维。所谓“刷题思维”,就是认为有答案,而且是标准答案,其实最难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找出“元问题”,就是那种一旦解决,就可以开启接下来一系列可能性的问题。对我当年来说,英语的元问题是发音。
4 / 因为我来到新西兰找的第一份工作是洋人公司(很幸运),但交流上有些障碍:我说的话带有口音,纯kiwi有时听不太懂。所以我决定将发音问题集中突破。新西兰口音偏英式发音,经过调研,我在Udemy上购买了一个英国小哥制作的发音课程,决定练习并纠正自己的口音。
5 / 当时真正认真花在发音训练学习的时间,大概就是一周多一点,总的10个小时。但却一举让我明白了一些发音上的细节,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甚至也明白了英式美式发音的根本区别,比如卷舌。这就解锁了之后我的其他练习,比如去混meetup,去参加toastmaster,等等。突破元问题很重要。
6 / 一个你马上可以用的技巧:把你的手机、app、电脑、工作或学习的软件的默认语言设置成英文。牺牲一点点自己习惯的舒适,换取对于另外一种语言的熟悉感。连微信这些应用都有英文版的,你不会被困住的。输入法调成中文就行。
7 / 更进一步,能不能把看剧和看电影的字幕关掉?我当时就是关掉,看完了《纸牌屋》和《硅谷》,说实话80%听不懂,甚至看不懂剧情,但我的目的是训练听力,所以其实看不懂也是好事:就像真正在生活中,也会听不懂,也没有字幕。我当时甚至在iPad上贴了条纸条,遮住视频上的字幕。 Image
8 / 一个常见的错误认知:“等练习英语10000小时,我就顿悟式地能自由地和母语人士听说无障碍了”。掌握英语的确需要花很多时间没错,但顿悟这种二元式的切换在语言领域是没有的。更多是渐进式的。高阶的人一样也会听不懂,只是有两点:听得懂的多,不懂的情况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9 / 我进一步说明一下我提到的“只能回答yes的英语”:每个人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相应的元问题也不一样。我当时是听和发音。但我的英语出国时程度属于中等,就是雅思裸考G类6分左右的程度。注意我这个贴是以能将英语用起来,用它工作,来赚钱、社交的程度。用和通过考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方式。
10 / 举个例:我刚到新西兰时去银行办事,一个职员拿着我的卡说了一大堆,我听懂了大部分口水话,但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没听懂,但不好意思问,就说yes。一会儿出门ATM取钱发现卡失效了。冲回银行问小哥,小哥哑然:我问你要不要注销这张卡,你说yes啊…这就是生活中的应用。
11 / 分享一个小的技巧:在国外工作的人如果经常见到人却叫不出名字,就用“哥们姐们”来代替。在澳新可以说Hi mate,英美可以说Hi man! Thanks bro! 女性就麻烦一些,因为我不太好把握亲密程度,而且很多时候都是那种突然电梯开门的快速场景。一般我就“Hi there”。这样招呼打了,没记住人名字也不要紧。
12 / 我是内向型人,本来social就是我的弱项,刚到国外时还跑去一个传媒界的晚会,我的天,简直社死现场。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没有认识的人,不知道和谁说话,不知道说些什么。但现在我总结出了经验了,根本不怕社交。最核心的就是不要在意自己,发自内心滴对别人好奇,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具体是:
13 / 准备最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马上提问,把话题转到对方,并且不断追加互动。比如我在取餐时视线和某人相遇,就大方地说一句hi there。看肢体如果很放松,就直接伸手一握说nice yo meet you。然后最关键:what brings you here? Where do you work?
14 / 对方任何回答你都可以跟着互动:wow you're a developer! Cool! How's your day look like? 差不多在切换其他问题:how long have been living here? 所以关键是有一些可以互动的问题。不要把精力花在介绍自己身上。别人有兴趣会问的。
14 / 最后是准备一个简单的“退出台词”:I've got to go - great to see you! 如果想和对方保持联系就说I'll find and connect you on LinkedIn - keep in touch. 然后直接See you later,握个手,走人。这样social就形成了闭环。这招我分享了,洋人也很认同。 Image
15 / 英文social时最关键的因素,根本不是语言的水平,而是“放松感”。当你放松,你就会有种随和亲切的气质。这也是交流的关键,语言只是其次。有几招可以“显得放松”:手里拿点吃的喝的,但别只顾着吃。动作慢一些。另外千万别玩手机。要玩躲去厕所里玩 - 你是去social的不是去玩手机的。
16 / 说说开头的“加量”:就像练肌肉要加重量进行训练一样,练英语也要加量,而且要实战。我前几年想锻炼表达,就报名了toastmaster演讲俱乐部,一般俱乐部两周一次活动,我同时报了两个俱乐部,这样每周都有一个多小时练习演讲的机会。这是在工作之余,加上还要带娃做饭做家务,其实很难。
17 / 说说发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发音是最有投入产出比的语言突破口,因为大多数人的发音都不标准(教我们的老师发音也不标准)。找一套系统的发音教程跟着学,两三周就可以突破了。国内的教程好像有赖世雄口碑不错(我没用过),或者直接到Udemy,Skillshare等平台搜母语人士做的课程。
18 / 但发音也不要太死扣,达到基本标准就行了。毕竟我们母语是中文,把英文讲到牛津腔,既花时间,在到达标准的程度后意义也不大。那什么叫“达到标准”呢?最简单的指标就是机器基本听得懂:用Google等工具语音识别你的英文,80%以上识别正常就说明你的英文发音基本标准了。附一个例子:
19 / 这是我用手机录的一个英文视频片段,录完用剪映app的文本识别,直接就识别出95%的字幕,只是个别词或符号不对,这就说明我的发音已经“基本标准”了。同样类型的视频我在2019年时用YouTube做过实验,大概是70%左右的正确率。(当然也有可能是发音没提升,AI提升了😹)
20 / 如果想通过社交媒体练英文并找工作,只推荐LinkedIn,没有之一。Twitter上噪音太大,中文推就不说了,洋人也大都不好好说话。字数限制。社会关系不能沉淀。去Linkedin,认真关注一些自己行业的专家,多互动,多学习具体的表达。上面也会有很多资源,比如线上活动之类。强迫自己使用英文。
21 / 用LinkedIn还有个好处:如果有了具体的问题,你可以直接主动联系上面的人咨询问题。这样往往问题问了,还与他人建立了联系。因为分享了一些工作经验,就经常有人私信问我关于设计工作的事,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会尽量帮忙。有意思的是:女性更善于表达和主动寻求帮助,发起对话,不论国籍。
22 / 初级的交流障碍是语言问题,听力词汇量发音之类。中级的交流障碍是心理问题,具体就是不敢和洋人交流。我早几年就观察自己发现,我当时更能自然地和亚裔(印尼、越南、华人等)交流,但和欧美裔交流时心里会不自觉地有点怵。有意思地是我和印度人也还聊得来,所以更加确定心态对于交流的影响。
23 / 如何起量:经常看到那种30天挑战类的视频,比如连续30天每天100个俯卧撑,身体的前后变化。这种方法就是启动训练量的有效方法,训练英语也可以用。可以从每天专注1小时练习英语来开始,目标是在一小时内完全投入注意力,获得最大的训练价值。
(可能你注意到我不用“学习”,而是“训练”,后面详说)
24 / 我之前参加Toastmaster演讲俱乐部,有两个主要环节:即兴话题和主题演讲。前者是临时选一个话题,然后你说1分钟不停,后者是提前准备一个选题,然后进行5分钟左右的演讲。之后其他人给你建议和反馈。主要的价值在于反馈和公众场合说话的心理训练。
25 / 但这两个练习是可以自己做的,不一定非要去参加俱乐部。对于主题演讲,选一个话题,准备几条论点,开说,用手机录下音频或视频之后观看调整。对于要找工作或是想移民的人,我建议直接用相应场景的话题。比如my strength,how I work with a team, my favourite food之类。
26 / 对于即兴话题,推荐一个叫做“一分钟”JAM - Just a Minute的训练方法:随机抽一个词或事件名,然后用一分钟的时间围绕这个词发表观点。基本规则是不能停,但说什么不重要。很多印度人都用这个方法训练英文,他们甚至还有专门的比赛。这个方法对我的口语帮助很大。
27 / 我当年是具体怎么用JAM训练的:提前准备几十个不同的主题,写在小卡片上(或者用Anki之类的闪卡工具)。抽一张,开始计时,录音,然后说。一分钟后结束,算是练了一条。听一遍自己的录音,想一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有必要的话再来一次。每天三次,坚持1个月,100条达成。
28 / JAM一分钟训练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没有他人的反馈,但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可以用我前面说的语音识别的方式获得反馈。推荐一个App叫做JustPressRecord,可以先录音,再用Siri识别文字。看看识别的准确程度,你就知道自己的表达流畅程度与发音的易辨别程度了。 Image
29 / JAM一分钟训练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灵活简单,随时随地可以。你甚至可以在等地铁,排队时默默地练习。另外它同时适用于考试和真实的语言能力。如果你要考雅思,可以直接用它来练习口语试题。如果是工作,选择一些工作的主题来练习就行。它主要可以训练英文的思维方式,不纠结在背单词层面上。
30 / 分享我压箱底的一招:发消息或邮件给陌生人寻求回复时,写这一句 I know you are super busy but even 1 or 2 lines reply will make my day. 回复率至少上升30%。当你在LinkedIn寻求工作机会和职业咨询时,很有用。
31 / 提升英语必须和自己的专业领域绑定。聚焦在专业领域的效果是最明显的。哪怕你还不出国,都可以明显增加职业竞争力。特别是技术类工作,比如程序、摄影、健身、营养等等。对于语言要求较高的岗位比如管理,那要求会高一些。但如果纯靠语言吃饭的职业,要出国的话可能就要规划职业方向了。
31 / 我非常排斥背单词,但可能是因为我自己过了被单词折磨的阶段。关于背单词,我觉得可以将考试和运用的方向分开。考试的话就真的去背,目标是通过考试。运用的话,可能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起来自己知道的单词,并且知道碰上不懂的词,该怎么办。
32 / 关于背单词之类的具体学习方法,老师和教程数不胜数,我就不在这啰嗦了。如果选老师和教程,要选有实践经验的:借助语言能力出国成功的,或是借助语言能力在外企工作的。推荐我的朋友@haohailong 老师的英语课程。另外恶魔奶爸的《把你的英语用起来》这本书里关于背单词的"透析法"也很不错。
33 / 具体到单词,我在电脑和手机上装着欧陆辞典的app并同步。日常社交里看到生词也不会太管,但如果同一个词出现两次,特别是在工作场合,那说明我以后可能还会碰到,我会将这个词在欧陆里查,然后标记。理想状态应该不定期去看看这些保存的词,但我基本没看哈哈😂
其他app也可以 Image
34 / 对了训练发音还有个好处:如果发音的规则搞清楚,随便扔一个生词给你,你是基本能读出它的标准发音的。这意味着什么?你可以问这个词啥意思了!问人或者语音识别问app都行。而且听到别人说一个生词,你的发音标准的话也可以直接复念问别人啥意思。所以发音真的很重要。
35 / 英语是工具,练习英语的目标是让它成为帮助你的职业成长的助手,而不是阻碍。所以不要一根筋地只是练英语,观察自己的独有优势,然后看英语会不会阻碍自己的优势。比如直播画画的主播,英语几乎不阻碍其优势。要认真找自己的unfair advantage。
36 / 英语是工具,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先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然后在过程中学习呢?这就像是买了个新吸尘器,直接用它开始打扫,然后在过程中摸索出更好使用的方法。背单词之类的学法只是训练这个工具本身,而不是运用这个工具 👉
37 / 所以我建议一种运用英语的方法:在你的领域,找一门使用英文教授的课程,Coursera,SkillShare,Udemy之类,开始学。学的过程中碰到听不懂看不懂,停下来查,搞懂了继续。这样的话你具体的知识学了,英语能力也实践了。举个例:iOS程序员可以直接看每年的WWDC,然后去实践。
38 / 找自己专业领域的播客、Youtube视频,关注并仔细听看他们的内容。这既能让自己学习到专业的新动向,还知道如何在职业场景中表达。我更推荐播客,因为是对话形式,更真实。我在当年求职设计岗位时,系统地订阅了几个播客,有时在面试时人家问我的问题,我直接用播客听到的话来回复,很好用👍
39 / 前面说过在social时如何退出,这里有另一个例子:"It's been great talking with you.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experience. Enjoy the rest of the evening." 不用完全照搬,根据情况灵活用。
40 / 刚开始用英语的人很容易会累:看文字或者是听对话一小会就觉得注意力分散,需要缓缓。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状态,这是丹尼尔·霍夫曼博士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书里提到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Image
41 / 人在做复杂的事情的时候会使用更多的脑力,这是系统一,做自己比较熟悉,而且简单的事情时就会用自动模式,就是系统二。系统二可以节约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这是我们进化发展出来的能力。
我们讲中文几十年,处理中文的信息对我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就是系统二。
42 / 用一门新的语言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脑力去处理信息,就是系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刻意频繁且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构建肌肉记忆,将其转为系统二的模式。解决方法就是大量的练习,没有其他的办法。
43 / 推荐一个测试词汇量的网站preply.com/en/learn/engli…
很简单,勾选你认识的词就行。通过它来了解你的基本词汇量。如果不是为了考试,我建议只要词汇量大于5000,就不要把背单词当作主要手段了。这时更需要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顺手测了下我现在也才7800……
44 / 前面说过如果你要出国且你还打算继续工作,那么你不可能不用LinkedIn。事实上,LinkedIn是你唯一需要认真使用和运营的英文社交媒体。Twitter,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这些英文社交媒体全部加在一起,对于你职业和移民的重要性,都不及LinkedIn的一半。如果感兴趣点个赞,我深入说说怎么做 Image
45 / Linkedin为什么重要:首先要知道LinkedIn是什么。简单说,LinkedIn是一个真实职业身份的社交媒体。上面都是实名实姓的"社会人",在LI上的发言和观点,也基本就是"社会人"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会说的话。这些话和Twitter这种平台不同,是有选择的。
46 / 人的价值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LinkedIn最能体现这句话的精髓。在LI上记录着每个人的职业历程,以及他们的社会关系。在西方职场找工作或项目,最基本的步骤就是看看对方的LI档案。这相当于查一下对方"是否靠谱"。西方人虽然很讲资历,但LI可以算是对于正式背书的一种补充。
47 / 所以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只要你打算工作、做项目或是跳槽,经营LinkedIn都是少不了的一步。而且和其他社交媒体一样,LI是需要“养”的。如果不提前积累自己的项目、经验、案例和联系人,在找工作前才开始构建自己的LI,那就晚了。以上是关于LI的大背景,接下来说说LinkedIn和英语的关系。
48 / LinkedIn上也会有一些其他语言,但不像Twitter这种这个语种小圈子基本不破圈,LI是绝对英语主导的,基本的交流语言默认就是英语。LI的算法鼓励长文,常见的贴子行文与真实的商业环境中的文档基本一致,甚至大家在LI上的聊天信息格式,不自觉地都很像是Email的格式。
49 / 在LinkedIn给他人做推荐,阅读别人的贴留言,主动联系还未认识的潜在雇主或是合伙方,使用的英语都相对正式又随意(比起其他社交媒体),很像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英语风格。简单地说,如果你还没有在国外职场工作,先玩好LinkedIn,也算是一种对于在西方职场使用英文进行书面交流的模拟训练。
50 / 下图是我的LinkedIn档案。最关键的信息是我现在的工作单位Xero,我的岗位“产品设计师”,还有我的副业“设计导师”以及所在的培训机构Springboard(美)和CareerFoundry(德)。我有添加了超过500个联系人,也有4000多人实名关注。这样的档案,在新西兰技术领域找工作,会有很大的优势。 Image
51 / 直接举个例子:《重来》的作者,37 Signals的创始人Jason在LinkedIn发了一个贴,是关于马斯克Twitter裁员的。你看这种英文的表达,和Twitter上那种短的段子式表达完全不一样。更有价值的是后面的回复,可以学习如何得体地表达赞同或不同。你也可以写类似的留言,来练习你的英文写作(这就是写作) ImageImageImage
52 / 好像讲LinkedIn技巧不如直接讲使用英语的心得反馈好,这个话题就打住吧。三条行动建议:
- 把自己的所有职业经历全部用英文写一遍
- 把自己领域的专业人士梳理并发冷消息添加好友
- 看其他专家的分享,发表自己的感受,每天至少一条
把这三步做到位,你在需要用LinkedIn时,会回来感谢我的:)
53 / 互动一下,关于使用英语在国外生活,大家关注哪些方向。选择或是回复你的具体需求😁
54 / 推荐个练习听力的脱口秀:Jimmy秀采访《硅谷》和《太空部队》里的华裔演员Jimmy Yang。他如何推荐他爹去《太空部队》这部剧里演了个角色(就是那个把老科学家气得要死的中方科学家)。可以学习一下Jimmy怎么问问题。另外表达做得不错的方式:he’s crushing it! Image
55 / 到底提升英语的动力是什么?很多人放弃或是停下,就是因为这个基本问题。如果只是为了润,那只要考试就行。如果是为了工作,稍微好一些,但也还不够。我觉得应该把英语看做是一个enabler,有了它,就打通了很多之前你没有的可能性。可以打开新的局面,获得更多信息,开启更多机会。它就是一个开关
56 / 分享一个我在初期练习英语听力能力的方法:找一个对话类的英语短视频,2分钟左右那种,死磕,听了写下来。最后实在听不出来,看看字幕。我当时是用电影的预告片,现在各种短视频资源丰富,去y2b shorts或ins里都有很多,练习资源不用愁。也可以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每天练习一条,坚持100天。
57 / 一个英语交流的实例:每日秀上Trevor采访奥巴马的开场。学习如何用一个相对轻松的问题来开始对话,如何开个玩笑(奥巴马),也学习Trevor如何自然地回应别人的玩笑。
58 / 一个在社交媒体运营时的策略,也可以用于练习英语:一美元行动。原出自于社交媒体大咖@garyvee 。具体的方式:浏览你所在行业的大咖们的贴,认真阅读,在贴子后认真写下你的感受和回复,每天进行50次,就是1美元,因为每次“2美分”。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Image
59 / 英语里有一个短语叫做“my two cents”,一般是用于在对于某事发表评论的前后,是种自谦的说法,就是说我的观点“只值两分钱”,无足轻重的意思。可以说:Here's my two cents, blablabla. 这个短语出自宗教故事,说是某个贫穷的寡妇捐的两分钱比富人捐的大钱很有分量。
60 / Gary Vee的“1美元”策略就是:阅读和消化50条贴,在每条贴下面写一条认真的回复,就是你的“两分钱”,这样50条贴就一共是1美元。这是一种运营社交媒体的技巧,但也可以用于英语学习,而且不一定要是50条。哪怕只是每天一条,其实也很好。(他的原文是1.8美元,但意思是一样的) Image
61 / 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在LI上看到一个贴,是关于一个产品的评论的。我的确觉得这个贴写得非常不错,是沟通的典范。于是我简单总结了我学到的几点,加上一两句对于作者的彩虹屁,回复了。哪怕后续没有任何下文,这也是一个有效的主动式练习。对我来说已经成了习惯。 ImageImage
62 / 实际上这种互动往往还会有后续,会带来附加的价值:作者会看到你的回复,可能会感谢你,和你互动,甚至互粉。你的回复别人也会看到,也许也会加入和你的互动。然后你就有了更多可以练习表达的机会,也可以看别人的回复学习不同的表达。所以成年人练习英语,别一天只盯着单词那点事儿了,多实战!
63 / 这几天世界不太平,但我觉得越是这样,也越应该有人继续做那些日常的事。
二战时伦敦大轰炸之后,很多英国人在之后的满城废墟里,继续做着前一天在做的事,比如这图里的送奶工。
所以我还是会继续更新这个学英语的贴。
如果你仍然对于学习英语感兴趣,请点个赞让我知道。我们稍后更新:) Image
64 / 我目前的英语练习:阅读到好的内容,并且与自己的领域相关的,摘抄下来,写下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看法,然后发布在LI上。这样可以锻炼自己使用英语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而且有个附加的好处:可能会获得行业的互动。但互动不是重点,哪怕没有人看,这样的练习也非常有必要。就像歌唱家每天练嗓一样。 Image
65 / 如何对别人礼貌地说不。我的几个技巧:
1. 问问题。对于yes/no请求,如果想拒绝,可以先反问一下,特别有用的是问why。如别人问Can you give me money(很极端的例子),你可以反问why?
2. I'll think about it.
3. Prob not.
4. I'm good.
比较重要的是最后都要说个谢谢,这是英语里的缓冲剂。
66 / 十二月了,继续更新这个英语贴。接下来这一组贴,将分享一招,可以让你三个月后啃完专业领域的核心著作,掌握两千个单词,并且开始将英语作为自己的专业工具。你所需的投入,大概是每天30分钟。感兴趣么?请继续读:)
67 / 我们先来看一下专业的运动员如何训练。比如长跑运动员,他们可能会进行五公里跑的训练,普通人也可能会饭后散步五公里。同样是五公里,但一个是训练,一个是锻炼,完全不同。平时看剧听播客,相当于散步的强度。要想真正提升,需要投入、专注并刻意练习,稍微有点离开自己舒适范围那种。
68 / 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专业具体且有一定难度的英语训练:精读自己专业领域的核心著作英文版。任何领域都有最核心的非虚构类著作,先查自己的领域是什么书,同行业的专家都读过。比如摄影师读《纽约摄影学院教材》,设计师读《设计心理学》之类。是那种读完就可以很得意的著作。
69 / 也不一定是书。比如iOS开发者可以啃苹果的HIG,搞web3的可以读白皮书,关键是第一手原版,另外注意最好是非虚构,除非你的专业是文学。通过问前辈,自己搜索,你肯定可以找到自己领域必须要读的至少一本书的。注意不要从兴趣出发,而是从价值出发选择。接下来说说具体怎么读。
70 / 然后开始阅读,设定20分钟的阅读时间,隔离手机,避免打扰。读的过程中不要去查单词,可以把不认识的单词划出来。一般情况下这20分钟可以读2-4页书。把这种阅读当作力量训练一样认真对待,最好是在一天刚开始时进行。每天坚持。一般的书300页,三个月可以读完一本专业领域的书了。
71 / 20分钟的阅读完成后,再用10分钟来解决生词和短语。阅读时你已经标记出生词和短语,这时可以查词典了。查生词几个步骤:看发音,看英文释义,看中文释义,看例句,看短语(如果有)。如果用的词典app,将生词保存下来,之后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复习。实例👉
72 / 我一般在kindle或是iBooks里读英文书,也会读纸质书。读时看到生词,做个标记,但是不停顿,继续读完。读了20分钟后,用欧陆词典app逐一查词,然后标星,存到自己的生词本。如果是阅读专业领域的书,一开始生词会比较多,但越到后面越少。所以关键是能坚持下去,完成阶段性目标:读完一本专业书
73 / 欧陆词典的应用实例:我在刷推时,看到这个贴里有个词不认识,就直接copy到词典app(iPad端更简单),查出这是“指数的”意思。我觉得这词平时写文章时会用到,就点击保存到生词本。PS.我刚刚创建了一个新的默认生词本2023,打算现在开始用,到明年底看看学到了哪些新词。 ImageImage
74 / 上面这个方法,是受了一本书的启发:《把你的英语用起来》。作者用了一个fancy的名字:透析法。就是指阅读过程中不要停下来查生词,而是每页书选出一个词,事后查阅。我比较同意阅读过程不要中断,但不觉得要限定每页一个单词的量。整体来说,还是我在前面说的,先起训练量,才是关键。 Image
75 / 一个日常积累单词的技巧(iOS用户):在推特、其他app或是网页浏览时看到不懂的生词,选中长按,在菜单里滑,有Translate(翻译),可以用系统自带的app翻译。点击“添加到收藏”,就可以在app里查看了。这样可以将自己平时碰到的生词全部汇总。我还会更进一步:把生词都存到欧陆词典里进行学习。 ImageImageImageImage
76 / 翻老照片翻到4年前我遮住字幕看视频的照片。的确很困难,但这是对于真实语言环境的模拟。我还是兼顾了娱乐的,不然应该看非脚本类的视频,比如真人秀,采访等等。背景墙上的贴纸是当时的求职与转型的计划。关于这个技巧,看这个thread开始的几条有介绍。 Image
77 / 根据研究,人群中有65%的人是视觉学习者(我也是),对于他们来说,用听的方式学习和交流会比较不习惯。我建议发挥视觉学习者的优势:如果是在交流和对话时,使用视觉的方式,比如画图,就很好。我原来在面试工作时,别人问我啥,我会问我能不能画给你看,直接用白板或纸,通常交流效果都不错。
78 / 这个贴首发于2022年11月,当时通用AI(ChatGPT)还没有技术大爆发,目前有了AI,语言似乎突然不再是障碍。这个Thread的价值似乎也到了尽头。… twitter.com/i/web/status/1… Image
79 / 最后我想把这张曾经激励过我的图,分享给大家。我的前老板在LinkedIn也发过这张图。图上的文字:外国口音象征着勇气。我的前老板也不是英语母语人士,他来自南美小国,却也在软件大厂Atlassian做到了管理层。 Image
80 / 当真正突破了心理障碍,英语就不是只在“学习”阶段,而是成为你的工具,哪怕你还不能熟练运用这个工具。

希望大家都能早日脱离“学习”,“应用”这个工具,来看到更大更不一样的世界,成为不一样的自己。#英语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Bear Liu

Bear Liu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bearbig

Mar 23
如何增长你的X帐号
玩X(Twitter)不久,我的关注用户数,从1100增长到7万推特粉丝,只用了一年多。没有花,反而还从X赚到了大4位数美元的钱,间接收益更是一大堆。怎么做到的?
这个thread,我会不定期分享一下我使用推特的技巧,特别适合简体中文刷推特的用户,建议收藏😀 #狗熊有话说 #推特Image
1 / 我个人喜欢Twitter的原因

为什么喜欢Twitter?对我来说有4个原因。第一,这里的多样性比其他社交媒体强多了。相较于其他社交平台,这里更容易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言论。作为一个兴趣广泛的人,Twitter非常契合我的风格,它是个理想的地方让我随性地碎碎念,将日常思绪和体验转化为文字分享。

第二,这是个全球的平台。你关注的书作者、软件开发者,或是演讲嘉宾,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在Twitter上找到。可以直接看到他们最新的分享,了解观点,甚至直接与他们互动,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第三,Twitter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超级容易。跟国内的平台比,这儿的接触和交流更真实,不像微博那样,很多时候都是营销号在运作。

第四,Twitter上没有那么多敏感词和“有关规定”,对于言论来说更加自由。这才是互联网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2 / 哪些是热门话题?

在社交媒体上,某些热门话题,如地域歧视,总能激起讨论。特别是在Twitter上,简中圈最常引发热议的领域包括AI、政治、英语和色情。这并非意味着其他话题无人关注,而是上述几个领域的关注度和互动频率最高。虽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想要经营的账户类型,但我认为,某些领域,如色情,完全不值得关注和投入(除非你是在做电信诈骗的生意)。
Read 16 tweets
Feb 8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由AI领域的知名专家吴恩达博士(Andrew Ng)制作的课程《Generative AI for Everyone》。学完这门课程后,我总结了九个对我而言极具价值的知识点,本贴旨在分享这些收获,并为自己留下一份学习存档。

说明:强烈推荐有兴趣的朋友投入一点时间,直接去深入学习吴博士的这门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全免费,在deeplearning的网站就有,有中文字幕,非常容易理解。我的分享只是作为导读,真正的学习还是要亲自去体验。Image
《Generative AI for Everyone》这门课程旨在让每个人都能理解生成式AI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它。生成式AI能够帮助我们以AI的辅助生成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它与其他类型的AI应用(比如Supervised Learning等)不同,更贴近我们的日常应用。Image
AI其实是一种工具组合,其中生成式AI只是AI大家族中的一员。它特别擅长处理非结构化的数据,如文字、视频、音频和图片,这也是为什么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有效的类比是将AI视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你安排的工作说明,能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理解并进行(比如按照操作说明去回复顾客的邮件),那么这项工作就基本可以交给AI来做。这个类比非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指派AI工作。Image
Read 9 tweets
May 15, 2023
我和陈皓的交集只是在社交媒体,但他突然离世的消息冲击实在太大。我的一些个人感受(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他和别人的生活或观点无关)

1 / 现在的时代,不要想着抓住所有机会,不错过风口。生活是一条大河,个人无法停住每一滴水,特别是在技术领域。 Image
2 / 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体会有一些信号,自己如果注意,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比如久坐腰会痛,下蹲膝盖会疼,要观察自己身体的这些信号,而且要能get它们:那是身体在试图引起你的注意。
3 / 不要太逼自己。觉得不去健身房HIIT就是虚度光阴,不熬夜读书就是浪费生命。放松,躺平,不可耻,也不用回避。较劲太紧,弦是会断的。只要断了,就没有机会了。

4 / 人总是有选择的。很多时候,其实只要看到“这只是份工作”,也就还好。对于创业者,更应该知道自己弦的张力。
Read 8 tweets
Apr 18, 2023
在研究如何以个人角度运用和实践AI的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在这个thread里记录一下。不定时更新。喜欢的话可以加个书签。开始:

🧵
1 / 很多人希望能有那种终极的prompt,可以一条提示就搞出一个极复杂的结果,比如一个游戏,一篇长文。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信息在初始状态下是没有的。与AI交流,和人一样,对话的形式要比一次性给出要求要有效得多。
2 / 其实和AI对话与和人对话一样(在职业场合),还是那些最重要的因素:what,how,when,why,who。这些理清了,就更能清晰地表述,获得好的结果。
Read 5 tweets
Mar 3, 2023
很多朋友也开始使用了Notion AI,但不太知道怎么用。打算用这个Thread记录一下我实际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Notion AI提升效率的经验和案例,不定期更新 👉
#notionAI #chapGPT
1 / 修改邮件或Slack的措辞。书面沟通是职场的重要环节。很多时候除了具体要传达的信息之外,还要注意措辞和语气。我现在就用Notion AI帮我修改措辞。比如请同事帮忙或是跟选项进项目,用Friendly的措辞,还有其他的选项比如confident,casual等。

方法:写下草稿,然后呼出AI,选 Change tone。 Image
2 / 将视频或是播客总结为带有时间戳的shownote。这个需要先将视频或是播客音频转为带有时间戳的字幕文本(有很多可选工具,我用的是讯飞听见字幕),贴到Notion,让AI总结为笔记。

命令:Summarize an outline of the video transcript, including timestamps
(我用10分钟视频测试,只能识别7分钟) ImageImage
Read 21 tweets
Mar 2, 2023
写了篇博客:在西方工作生活,要怎样才算是“融入了主流社会”?

beartalking.com/mainstream

在这个thread,贴一下全文 🧵
1 / 在奥克兰博物馆,有一个名为“奥克兰的故事”展览,其中有一组数据:奥克兰居住的人中,40%的人都是出生在其他国家。这意味着,40%的人,都居住在一座曾经陌生的城市,并慢慢和这座城市建立连接,甚至将它当成自己的家。
2 / 而这些人,在一开始,可能都会有“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并不孤独。
我觉得当我们某种感觉时,不妨想一想,这个感觉是从何而来的?比如“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这种感觉,是因为在使用英文与他人交流时的吃力感么?是因为对于环境的不熟悉么?
Read 9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Don't want to be a Premium member but still want to support us?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Or Donate anonymously using crypto!

Ethereum

0xfe58350B80634f60Fa6Dc149a72b4DFbc17D341E copy

Bitcoin

3ATGMxNzCUFzxpMCHL5sWSt4DVtS8UqXpi cop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Follow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