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總結的話,就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展開說的話,就是通過資產配置分散機械式投資於全世界主要的指數基金及債券基金並以季度資產再平衡的方式維持投資組合的既定比例。
我説完了。
(并沒有啦
下面真的展開講講 (劇透:很長哦)
因爲我懶,而且對金融信息不夠敏感。有一些朋友真的是每天起床就看股票代碼,期權牛熊証價外輪琅琅上口。我曾經試過學著跟隨但實在是堅持不下去,對於數字我是真的不敏感,而且市場對於消息的反應也經常出人意料。短期波幅預測哪那麽容易
最讓我困擾的是,市場上關於投資的理論恆河沙數,站在書店前理財那一欄有如十八般兵器架,每本書都似乎有些道理,可是將其融會貫通提煉出適合本人的投資方式,著實令人卻步。
沒錯我也這麽幹了,有錢就定期投SPY美股指數基金,畢竟大家都説好。然而心裏仍然有個疑問揮之不去:
Is that it, then? 就這樣了嗎?每個月有錢就丟美股基金就對了嗎?
正如剛才説的,市面上投資心得五花八門,我也只是剛起步而已,各位投資大神的操作我既然跟不來,那倒不如選擇一條我認爲回報合理且可操作的路子跟隨下去看看最終結果吧
所以如果可以取得市場的平均回報,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而所謂的平均回報,以美股來説過去一百年年均回報是10%。
因爲,分散投資也是基本中的基本吧。
如果美國繼續强勢下去當然最好,但是如果變成明日黃花會怎樣?1990年代日股泡沫爆破至今沒有收復失地,當然不應該全面投入美股。
這就引申出本thread第一條推説的:資產配置。
例如我就會按照各地股市市值佔全球股市市值的比例模擬出一個比例,將資金按比例投入美股、歐洲已發展地區股市、亞太區股市以及新興市場股市的指數基金。
同時,資產配置也需要加入一定的債券基金,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有機會反而提升了整體回報。
有錢就一口氣投進去。
真的,沒説錯,就是有一筆可以拿來投資的錢就一口氣按比例分配丟進市場。不用等不用慢慢投。這就是所謂的"lump sum investment"。
然而人類對於損失是格外厭惡的,包括我,是個人都會擔心今天投了一大筆錢,兩個禮拜后大跌豈不是捶胸頓足?
所以還是按季度慢慢投比較沒那麽有壓力。(是的,不是按月,是按季度,研究顯示回報比較好
中間你就可以該吃吃該喝喝,幹哈都別往心裏去了。
直到三個月之後。
你該打開投資頻道審視自己的投資目標了。
你的資產數字,不管增加還是減少,大概率和原始設定的比例出現了偏差。
現在就該做資產再平衡了。
這個做法的理論基礎是市場回歸均值(regression to the mean )的理論,當然這只是理論不是公理,也有爭議,你愛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根據我看的書,是的,資產再平衡會強迫你逢高就賣,見低吸納,從而比丟下不管更能賺取更高的回報。而我也留意到有人不支持這個說法,說平衡個屁,只要買買買結果更好。
我反正是信了前者。
1. 投資組合中的資產類別必須相互存在根本差異。
2. 每一項資產都必須獨立能創造高於通膨的期望回報
3. 可通過分散投資的低成本基金介入
根據此原則,會一口氣淘汰大部分投機工具...
《投資前最重要的事》作者Ben Carlson、《資產配置投資策略》作者Richard Ferri。是我以上概念的基石。
《Markets never forget (but people do)》作者Ken Fisher ,中譯名特別沙雕就不説了。將世界大事和市場回報并列放置特別令人能體會回歸均值的魅力
博客綠角財經筆記:其實剛才這些書我都是從這裏挑出來買的,綠角才是真正影響了我的作者。不多説了,有興趣的必須讀。
就是因爲看到原油寳這種妖怪...
我覺得至少我這樣的思考模式走下來既有過往經驗的支持(不代表未來正確),也有一派投資界主流理論的聲援,購買的產品也是美國最大規模的基金。作爲起步怎麽都比小白投原油合理一些吧...
而資產集中美國的基金(即使這些投資標的位於外國),甚至大部分都是Vanguard的產品,乃至券商的選擇都是風險因素,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完美的計劃,一個不完美但是實行中的計劃,總比腦子裏想的完美計劃好。
我這麽認爲
究竟我要拿多少錢出來投資?
當然我才不會給你一個數字,但是根據我看的書籍的建議,一般都是倒推的: 手頭留下6個月到12個月的生活費。剩下的拿來投資。
所以投資的第一步,其實是,記賬。
不然你一個月的家庭花費是多少你都不知道你該怎麼籌劃?
謹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