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时间紧,闭关写作,看资料,不想那个克诺莎少年的案子判得比预想的快。冒头出来,浮皮潦草说几句,有空的时候再好好写。只看了几段庭审片断,都是凭印象和记忆讲。最大印象:检察官不称职,跟辩方律师不在一个专业水平线上,检方的关键证人做证事实上成了在帮助被告。
2/ 法官同情和偏向被告,可能会影响陪审团的态度和判断。这个结果对下面几年的美国街头、警民关系会有很大影响。不难想像,再有游行,会有人不同程度地模仿被告,但模仿者很难像他那么走运——所有对他有利的因素都集中到了这场审判中。事发时,被告未成年,替他买枪的是他姐姐的男朋友,另外立案审判。
3/ 三项严重罪行没有定罪,看了检方的关键证人在法庭上的表现和相关录像后,不奇怪;但轻一些的罪都没定,法官和陪审团的同情心可能起了很大作用。出事的时候,他17岁,妈是单身母亲,家里穷,在学校受凌霸,高中辍学,在基督教青年会打零工。
4/ 他是用疫情救济款买的枪,稀里糊涂就自己跑到街上的示威人群里去了,忽悠他去的成年人都躲在安全的地方抱着枪作秀。出事后,Lin Wood和一个洛杉矶要破产的律师打着他和他妈的旗号骗了不少钱。看到有些人把自己的孩子关家里用功上考大学,欢呼别人家的孩子上街冲突开枪,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变态的了。
5/ 美国大部分州县法院的法官是民选,在一些选区上千票,甚至更少就能当选,大部分选民不知道他们是谁,基本是按党派投票,甚至在投票的时候忽略他们。但因为是选举产生,他们要竞选连任,必须照顾本地民意,在审判的时候,一边是法律,另一边是民意,后者关系到他的前途事业,
6/ 还有在本地的威望,跟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的关系等。大部分基层法官会在两方面之间做平衡。像得克萨斯,从州最高法院法官到各县法院法官,从州总检察长到各县检察官,各县治安官(很多县没有警察,只有治安官),都是民选。他们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必须照顾本地民意,就是他们的基层选民的想法。
7/ 2007年的时候,我们这一带发生一起枪杀案。一位居民看到两个小偷到邻居家偷窃,偷完逃跑,经过他门口,他拿出家里的散弹枪喊他们站住,两个小偷继续跑,他开枪把两人都打死了。本来县检察官要以杀人罪起诉,媒体报导后,迫于本地民意放弃了,连起诉都没起诉。
8/ 即便起诉,当地陪审团也很难给他定罪。媒体报导县检察官要起诉他,当地人组织上街示威,他们的一个口号就是“我想有他那样的邻居。” 不想让他进监狱。从外界看,很多基层法院的判决和基层检察官的决定都不可思议,但了解一些当地的情况,就觉得有点正常了。
9/ 看一些几十年前的案子,有人被杀了,尤其是涉及黑人被杀,最后不了了之,基层检察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地方治安官不配合,没有人愿意出庭作证,一个证人都没有,没办法起诉。检察官司也不积极。个别案子被全国媒体报导,如果涉及违反联邦法律,联邦政府会指派联邦检察官和FBI介入,由联邦法院审判。
10/ 南方一些种族仇杀案都是这样才能起诉。 去年冬天,闲暇多一些,看了事发地报纸对克诺莎案的一些报导,比较同情这孩子的遭遇。他跟他姐姐在学校让同学骂来骂去,说他们又蠢又傻,高二就辍学。他妈年收入两万多美元,他自己打零工挣不上吃喝。去年的疫情救济款是他们家领到的最大一笔单月收入。
11/ 疫情后,他因为打零工的工作也丢了,又领到疫情专项失业救济,是他个人领过的最大单笔收入。他拿那笔钱托他姐姐的男朋友买的枪。他的理想是当警察,但高中没毕业,没有资格。我想这孩子可能是把自己想像成去维持治安了吧。那天,他姐姐的男朋友是把枪从继父的保险柜偷出来给他的。
12/ 除了枪,这孩子还带着急救包,说是他做过急救,如果有人受伤,他可以救他们。结果,他打死了两个人。邪恶的是忽悠他去的那些大人。他们是在脸书上被一个叫“克诺莎卫队”的号忽悠去的。到了以后,他姐姐的男朋友问去的人,没有一个人是那个组织的成员,可能那个组织根本就不存在。
13/ 一到面对面的街头冲突,一个17岁的少年没有能力理性地处理那么复杂的情况。除了发生悲剧,还能有什么结果?即便无罪释放,十七岁的时候经历了这些,杀了两个人,职业前景渺茫,人生会变得异常艰难。这是场不负责任的成年人忽悠出来的底层年轻人的悲剧。
14/ 开庭审判后,外界都集中在了自卫问题上,但引发这个案子的核心冲突是去年夏天的警民冲突。这孩子是挺警察的Blue Lives Matter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14岁参加本地警察局的青少年学员项目。很多人知道Black Lives Matter,那是场鱼龙混杂的运动,有正当诉求,比如抗议警察针对黑人的暴力,
15/ 也有上纲上线,趁火打劫,忽悠对警察的仇恨。警察是个危险职业。BLM运动兴起第二年,就是2014年圣诞节前,两名纽约市警察在警车中被一名黑人枪杀,其中包括32岁的华人警察刘文健。12 岁时,刘文健随父母从广东移民到纽约,跟那个年代中国出生的很多孩子一样,是家中的独生子。
16/ 遇害时,刘文健新婚两个月。两位纽约警察被害引起全国执法人员的愤怒。这不一定跟BLM有因果关系,但因为时间线上离得太近,很多人认为是BLM煽动的仇恨所致,警察组织发起Blue Lives Matter——蓝色是代表警察的颜色,要求联邦政府立法,把针对执法人员的犯罪也列入仇恨犯罪。两个BLM针锋相对。
17/ 去年,全国性的示威抗议又把这两个BLM的冲突推到了前台。那孩子站在警察一边,把自己想像成警察帮手,去保护私有财产,维持治安。很多男孩子会有这种帮助正义力量执法的想像。只是很多男孩子很幸运,有负责任的父母,家里有像样的收入,能念完高中。这可能是他跟很多男孩子命运最不一样的地方吧。
18/ 从远处看美国法律,可能会比较理论化和理想化,那些理论和理想都是真实的,写在美国宪法中。但美国宪法跟具体案件中的当事人之间隔着很多层,比如说基层法官、检察官、律师、地方习俗和潜规则、法官和陪审团的成见或偏见——甚至最高法院法官的成见和偏见、当事人的经济资源等等,
19/ 要让宪法的条文实现在具体案件中,至少要突破这一层一层的屏障,身处其中的很多人经常体会到这是个挣扎、妥协、无奈、偶尔突破一次屏障的过程。最近在看几个内战后南方的案子,那时候各方的文件卷宗不像现在这么规范,很多东西对不上号,光人名字就要核对半天。
20/ 当时都是大家庭,生的多,而且南方人有用父亲和亲戚的名字给孩子取名的习惯,经常是一个家族七八个William,七八个James等等,个别案子再加上主人跟女黑奴的私生子女,看得晕头转向,经常搞乱辈分。插空说几句刚判的那个案子,像从一座老房子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一样。
21/ 以上都是些浮皮潦草的评论,还没有时间仔细看庭审过程。这个事件中,最应当被审判的是那些把这孩子忽悠到街头开枪的成年人。但他们在法律的边界之外。
22/ 陪审团判这孩子无罪。老实讲,我不知道这么判是对还是错。即使反过来判,我还是不知道判的是对还是错。在对和错的混沌中,最强烈的感觉是悲哀。从我以前有限的阅读中跳出一句话,是福克纳1955年的一句话。当时,密西西比成年人杀了个黑人少年,原因是他冲一位白人妇女吹口哨,陪审团判被告无罪。
23/ 福克納发表时评說“if we in America have reached that point in our desperate culture when we must murder children, no matter for what reason or what color, we don’t deserve to survive, and probably won’t.” 反过来说,让孩子上街杀人,不管什么原因,不管什么种族,道理一样。
24/ 交待跟本案有关的几个人物。卡勒被判无罪,但他姐姐的男朋友的案子还没有了结,以非法向未成年人提供枪支罪被起诉,正等待审判。媒体对他的案子没有多少兴趣,年初时有报导说,他向民间募捐雇律师,只收到几百美元捐款。
25/ 最初代理卡勒的有两位律师,一位是林·伍德,另一位是约翰·皮尔斯。林伍德以为卡勒打官司的名义募捐,具体数额不详,有报导猜测高达数百万美元。他拿出200万美元捐款,通过皮尔斯支付了卡勒的保释金。皮尔斯是位加州律师,在加州被起诉欠债不还。他拉卡勒的母亲募捐,对外称是她跟卡勒的律师。
26/ 今年初,卡勒的母亲说已经中止了跟皮尔斯的律师关系,并指责皮尔斯挪用捐款。9月下旬,媒体爆出,林伍德跟皮尔斯已经开始争夺卡勒的200万美元保释金。按威斯康辛州法律,审判结束后三十天内,法院将退还保释金。皮尔斯要求法庭把保释金转到他的帐户,林·伍德要求把保释金退还到他的帐户。
27/ 审判结束的第二天,卡勒的辩护律师马克·里查德接受CNN采访, 指责林·伍德在等待审判期间让卡勒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称林·伍德“蠢货”,说皮尔斯和林·伍德这两个人的心思都用在了“whore this kid out for money”,大意是“拿这孩子搞钱”。
28/ 林·伍德已经公开了他给卡勒律师的邮件,说让卡勒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都是皮尔斯的主意,跟他没关系:“你在CCN访谈中公开说我是蠢货。不对,我不是。”林伍德要求卡勒的律师正式道歉,威胁说如果对他的要求置之不理,“老子就起诉你。” 不过,他最先起诉的可能是皮尔斯,为了200万保释金。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徒步的骑手

徒步的骑手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CaminoTexas

21 Nov
1/ 法院和陪审团审判被告,专栏作家和理论家审判理念,跟风群众审判标语口号。每个受关注的案子发生后都是这样。魔鬼在细节中,上帝也在细节中。对一个判决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媒体不感兴趣的一些证据细节。所以,那种被麦当劳咖啡烫伤获赔一亿、打死走进自家草坪的人是自卫等标题故事,很误导。
2/ 正常人不会照着学,但不少人会传来传去。一些专栏作家把克诺莎的案子跟stand-your-ground联系起来,指责各州扩大自卫权。这种指责似是而非。“自卫权”的法律是相对稳定的,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地方的基层法院和检察官一直做不同的解读,不是这些年才有的现象。所以,说“扩大了自卫权”不符合事实。
3/ 比如说,2007年休斯顿的Joe Horn案,一个老头把两个到邻居家偷东西的小偷打死了,检方连起诉都没起诉,对自卫权的解释比现在这个案子宽泛多了。类似的案件在基层法院和基层检察官那里一直有一些,只是全国性媒体不注意而已。
Read 16 tweets
21 Nov
1/ 我看一些中文学者写的东西,经常有一种错乱感,就是一种自我定位的错乱。他们自动把自己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比如说把自己想像成处于支配的地位:自己是奴隶主,不是奴隶;是资本家,不是工人;是白人,不是华人或黑人;是城市人,不是农民工;是北京人,不是小城镇人……
2/ 他们把那种处于被支配地位的非理想状态当成例外。从这种想像的前提出发,他们讲自由市场、保守传统、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穷人生活不好是因为懒,少数族裔受歧视是因为自己不争气......他们好象没想过,他们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不是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而是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
3/ 这些人反平等,觉得自由才重要。但是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就懂得,没有基本平等,哪谈得上什么自由。比如说,在奴隶制时代,黑人跟白人妇女上床,是死路一条。但白人男子跟黑人妇女上床,是一种自由。把自己想像成处于这种支配地位的话,当然自由要高于平等了。问题是,那种想像成立么?
Read 15 tweets
21 Nov
1/ 前几天,艾未未老师说美国在搞文革,已经是威权社会。看那段视频,让人想到法院经常用的一句话“只有指控,没有事实。” 那个采访中,记者很专业,没有让艾老师糊弄过去。艾老师说美国已经是个authoritarian society。记者问How so? 艾老师说不出来,就说美国的做法跟文革差不多。
2/ 记者又问他:Like what? 他又说不出来,含糊其辞说political correctness;记者替他说political correctness extremism,请他举个例子,他说这是高深的哲学问题,吞吞吐吐之后,又说社交媒体只让人看人想看的信息,好像是说有人借控制社交媒体的势力在美国搞威权社会。
3/ 表现出来的思路就像在滑冰场上,滑来滑去。那位记者很专业,在采访对象含糊其辞的时候,让他举个例子说明,就是让他用具体事实来支持自己的指控。看着很有意思。算是一种行为艺术吧。中文世界流行一种不知道谁发明的说法:美国的政治正确是搞多数暴政。这种说法,简单讲,就是说反了。
Read 11 tweets
30 Oct
1/ 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两国都有感情。但经历了两边的人生之后,很难再回到中国那种社会生活,不是说那里不好,而是说已经不习惯那种人跟人交往的方式和社会氛围,不只是政治方面——自由从来就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日常生活方式。至少是不被人盯着,也不盯着别人。
2/ 中国大致是个好孩子社会,很多成年人的行为方式并不成年,而是有强烈的好孩子心态和特征。他们小时候做父母的好孩子,大了做领导的好孩子,小领导做大领导的好孩子,每上一级都是下一级的家长,每下一级都是上一级的好孩子,不好的孩子都要被家长修理掉。可能多少代人下来,连生理特征都发生变异,
3/ 一些少年青春期也没有像样的反叛——那本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生理-心理成熟过程,毫无障碍地进入领导的好孩子队列,混成领导以后,无数好孩子乖巧地贴上来,代复一代,生活方式就是一层一层地做家长-好孩子。李光耀把这种现象称为“一个皇帝下面有无数小皇帝”。这大概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和人身依附罢。
Read 20 tweets
29 Oct
1/ 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流行雇用自由理论,说政府不能干涉雇用自由。当时,这种理论把限制工时、禁止童工、规定最低工资、要求最低限度的劳保等都看作政府干预雇用自由,法院推翻了无数这种规范性法规,直到罗斯福威胁增加最高法院法官人数,法院才收手。
2/ 雇用自由,听起来很美好,在理论世界甚至接近完美。大萧条一来,人们发现所谓雇用自由,主要是存在于那些自己都没有雇用自由的理论家的想像中,雇员和雇主之间讨价还价的筹码差别太大,在劳资不对等的条件下,谈不上什么雇用自由。法院虽然慢了好几拍,但最终还是承认了劳资不对等的现实。
3/ 有理论家说——那些理论家大都是中老年男性,给妇女产假会降低妇女的劳动参与度和就业率。但从各国的就业参与度来看,其他给妇女产假的发达国家,妇女的平均劳动参与度和相对于男性的就业率,并不比美国妇女低。妇女的劳动参与度和就业率取决于很多因素,产假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Read 9 tweets
28 Oct
1/ 那天徒步结束,从犹他山中出来,搭朋友停在目的地的车回山上的营地。他是路易斯安那人,父母是农户,从小说法语,五岁起上学开始学英语,长大后参加空军,退役后在法国生活了二十多年,娶了法国太太,中年后离婚,跟少年时的恋人结合。他车中有这首《再来杯咖啡吧》,Bob Dylan在法国小镇写的名曲。
2/ 你甜美的呼吸/天空珠宝般闪亮的眼睛/你挺直的背,柔顺的头发/散在枕头上/但我心中无感/没有情,没有爱,也没有感激/你的忠诚的不是对我/而是对上面的星空/上路前再来杯咖啡吧/离开前再来杯咖啡/我要去下面的谷地/你老爸无法无天/不干正事/他会教给你旁门左道/怎么看人下手/
3/ 他盯紧自己的地盘/陌生人插不进来/他加碗饭都要喊叫,嗓门震颤/ 上路前再来杯咖啡吧/离开前再来杯咖啡/我要去下面的谷地/你妹妹看到了未来/跟你妈和你一样/你没上学,是个文盲/架子上没有书/你的快乐没有边界/你的声音像草雀/但你的心像大海一样/神秘、幽暗/
Read 5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Too expensive?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Follow Us on Twi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