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亞大陸的地形圖纔能把歷史放在地理角度上思考。

像是長安跟洛陽都是被山水圍繞,利於防守的城市。但東西向的山較爲容易通過,也就是在東西向的交通線上。( 但是又遠離糧食產區。)

而汴梁則是完全暴露在平原上,只能靠大規模常備軍守衛,但同時因爲臨近糧食產區和河流所以能夠得到糧食。
而華北平原既是最好的地方(交通便利單位土地的糧食產量可以很高),但也是最壞的地方(只要燕山以及西部的山脈被突破,就無險可守)。

特別是中原地區就更無險可守。( 所以纔會有先積累實力再問鼎中原的策略,因爲有實力中原就是產生經濟資源和合法性的資產,沒有實力中原就是防禦負債。
這也意味着燕京在不同人手中的不同的價值。

在南部的農耕帝國手中時,燕京以及北部的燕山是最後的防線,失去燕京就意味着華北淪陷。

而在遊牧帝國手中時,燕京則是一個 launch pad ——和平時燕京附近的平原有經濟資源可以徵稅,戰時隨時可以從燕京派兵進攻華北平原的敵人。
當然,如果從西方入侵的角度上看,那麼洛陽長安一帶的位置就跟燕京接近了。

東方勢力如果佔領函谷關,也只是勉強能夠抵禦西部的入侵,因爲往西進攻還有很多山脈可以防守。

但是西方勢力如果佔領函谷關,就可以隨時向華北平原投射兵力。

這正是秦的地理優勢。
河西走廊大抵也是類似於華北平原的狀態。

當控制長安的勢力足夠強,就很容易投射兵力覆蓋到河西走廊。而從河西走廊去進攻長安則有山脈阻擋。

所以河西走廊纔很容易被控制長安的中原帝國控制。而失去河西走廊大概就是一個標誌——長安勢力已經衰敗到只能依託山脈防守了。
下一個問題,爲什麼東亞很容易產生以華北平原爲核心區域的大一統帝國。

因爲如果有一支勢力在軍事上具有優勢,那麼這支勢力就很容易佔領整個華北平原(弱者是無險可守的)。然後從華北平原榨取足夠多的資源去佔領緩衝地帶(四鄰的山脈和丘陵)。
而緩衝地帶的資源不重要,重要的是軍事價值。所以帝國可以降低稅率(例如唐在嶺南收相當於中原一半的稅),而且帝國也有激勵去在緩衝地帶部署部隊(因爲只要緩衝地帶防守了,華北就安全了,而如果緩衝地帶不防守,華北再多兵也也很難防守)
於是,在東亞大陸上比較強大的勢力,最終會自然走向建立「以華北爲核心,以四鄰的山脈作爲緩衝地帶」的帝國。

而這個帝國最大的失敗之一就會是過度拓展緩衝地帶——因爲緩衝地帶需要軍費又缺乏經濟回報,而且緩衝地越多敵人越多戰爭費用也越高。

( 這大概算是東亞世界島理論?#誤
另外就是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了燕京也是考慮了華北平原的地理以及北方的威脅。

因爲如果失去北京,那麼失去華北也是會很快發生的事情,最終南京也不會有辦法防守。

所以定都南京還是北京對於皇帝的安全在外敵入侵角度上沒有太大區別。

而若在北京駐紮大軍,在叛亂預防上,還是皇帝在北京比較好。
另外就是宋爲什麼選擇了非傳統的「小軍隊駐紮緩衝區」模式而是選擇「大軍隊駐紮首都」。

一方面,長安和洛陽跟糧食產區的運河已經在唐末到五代時期壅塞,想要重新挖通成本很高。

另一方面,燕雲十六州已經失守,所以面對契丹,華北平原已經無險可守。所以只能用大規模軍隊的機動迎擊代替靜態防禦。
而如果要在首都養大軍,那麼最好的方式是讓首都儘量接近糧食產區,且首都具有良好的水運條件。( 即使挖通到洛陽的運河,運輸損耗也會比汴梁更高。)

於是汴梁就是當時看來的「最優選擇」了。
而大規模軍隊和較少的土地,意味着過去的土地稅養軍隊不再可行。於是宋帝國不得不選擇工商業作爲新的收入來源,也需要養一羣官僚來掌控宋的經濟運轉以確保獲得足夠收入養兵。The rest is history.
所以結論上講,失去燕雲十六州不只是使得宋比其他中原帝國少了一道防禦線,更是改變了宋的整體國防戰略,從而影響了宋帝國的官僚,經濟和財政體制。

後來蒙古、明、清都重新控制了燕雲十六州,於是都跟宋的戰略和財政不同。直到清末,這三個帝國的收入主體都是農業稅,而非像宋那樣不依賴農業稅。
順便講,除了失去燕雲外,宋帝國的敵人確實是比之前中原帝國的敵人更強。

像是改變戰爭史的雙側馬鐙就是金人先開始使用的。而且因爲科技發展農耕民的剩餘糧食增加,從而使得遊牧民族可以透過掠奪生存(改變了遊牧民的政治,使得侵略性大部落聯盟可以得以建立)也是差不多同一時期。
當然,從歷史上看,宋的大軍多數是在賦閒,但是這有沒有道理呢?

我們就要看契丹的戰略選擇了。契丹可以選擇和平,收益是歲幣與貿易以及安全。所以如果要進攻宋就要 1. 能夠攫取更多利益 2. 能夠速戰速決。

首先沒有財務官僚又經歷戰火,想要攫取利益很難。其次如果戰爭僵持党項人會介入。
爲什麼党項人會介入呢?

因爲党項有兩個戰略選擇。不介入,契丹同時佔據遼東和中原,會對党項人形成絕對的戰略優勢,加之歷史恩怨,党項人有生存的危險。介入時就可以使得宋與契丹的戰爭長期化,從而確保戰略均勢,党項人纔有機會生存。( 大英帝國的戰略目的也是保持歐陸上的列強均勢。)
所以,宋的軍隊的目的不是能徹底打贏契丹,而是能夠將契丹拖入戰略僵持狀態。只要拖延時間,党項人就會從背後去捅契丹人。

所以說,宋的戰略選擇是合理的。

( 只是到了宋金戰爭時纔發現宋軍連拖延時間都做不到……那就是實施層面上的失敗了。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Chilly 🦫 the Linear

Chilly 🦫 the Linear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Chillylin

Feb 13
從點燃一戰的第一代無政府主義恐怖襲擊,到迫使殖民者離開的民族主義恐怖襲擊,再到西歐馬克思主義或其改編版本指導的第三代國際化恐怖襲擊,恐怖主義在攻擊雙子塔之前早已經進化過很多代了。

當然基地組織雖然訴諸宗教,但其反帝反殖的一面也是左派宗師創立的傳統。
第四代恐怖襲擊雖然 theme 是宗教,但並不是之前就沒有考慮宗教的。

例如愛爾蘭的恐怖組織雖然目標是獨立統一的愛爾蘭,但是他們也有作爲「天主教徒」與「聖公會」對抗的考慮。( 那場戰爭中的宗教衝突很多。)
但是 Introduction to Geopolitics 中認爲,兩代的區別在於是否有世俗計算。

舊日的恐怖襲擊有建立政府的目標,也需要平衡殺傷的規模,一方面要大到被公衆看到,另一方面又不能大到讓潛在的同情者反感。

而純粹宗教恐怖襲擊則視政府爲無物,把殺戮的規模當作成功的衡量方式,因爲成功是由神衡量的。
Read 6 tweets
Feb 12
貴族的戰爭是不需要詢問平民的意見的,但是現代戰爭已經變成了平民戰爭,於是如果不能動員足夠多平民支持或是至少不反對戰爭,那麼國家的統治者就很難遂行戰爭計劃。

例如中國參與朝戰的核心口號就是「保家衛國」,把朝鮮強行定義爲本國的安全範圍。
這其中的有趣之處就是,即使是中國這種極權國家,仍然需要去以合適的大義去動員其民衆。也就是說,並不存在理想中的「政府可以任意控制其民衆」的事情。

雖然中國可以用強制教育嘗試構造出來本國人對美日的敵意和收復臺灣的大一統 mindset 。但是這種 mindset 也遠非完美。
例如經常爆發的民族主義情緒,反而偶爾成爲政府維持秩序的阻礙。

像是當年美國炸掉中國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館,有利於中國政府的是檯面下的交涉。但是涌上街頭的遊行示威者也擾亂了政府希望維持的秩序。(有些中國的大學還要校長親自去監督鎖門不讓學生出去參加遊行。)
Read 6 tweets
Feb 11
車臣戰爭
北高加索反恐戰爭
露西亞-喬治亞戰爭

雖然看起來是不相關的事情,但其實都是露西亞在嘗試維持在高加索地區的影響力。

一方面試圖避免車臣和達吉斯坦的獨立,一方面試圖防止喬治亞進入西方世界的勢力圈,還有防止西方世界獲得裏海石油。
雖然跟喬治亞的戰爭徹底把喬治亞推向了敵人的一方,但至少避免了喬治亞加入北約。

對於露西亞而言,政治體制和歷史傳統使得他們不可能真正獲得臨近國家的善意。

於是在「弱的敵人」和「沒有敵意的北約國家」之間,露西亞寧可選擇前者,因爲前者作爲緩衝國比較安全。
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看現在的露西亞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行動也就可以理解的。

露西亞是否真的要入侵烏克蘭並不重要,而且並不必要去佔領 Kiev

Putin 的目標是讓北約各國相信,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那麼就有可能因爲烏克蘭被帶入跟露西亞的全面戰爭。

於是讓北約各國不要接納烏克蘭加入北約。
Read 7 tweets
Feb 10
作爲 Total War 的玩家就覺得地緣政治學理解起來十分容易。

特別也理解爲什麼 Medieval 2 中的教皇國的設計超級有趣了。

一開始教皇國會很煩人地不斷要求玩家停止跟其他基督教國家戰爭,特別是經常被侵略後還被教皇禁止反擊。

這就是 Agent 被 Structure 限制了選擇的例子。
而此刻玩家也可以避免跟 structure 衝突,例如去打擊非基督教國家就可以避免被教皇施加限制。

而後期玩家也可以開始影響教皇國,也就是 Agent 能夠干預甚至成爲 structure 的一部分。
消極的方式是玩家可以培養刺客,一旦因爲違反教皇的告誡被絕罰就立刻刺殺教皇——因爲教皇死後絕罰會自動取消。

中立的方式則是玩家不斷派外交官去賄賂教皇,提高教皇的好感度,從而避免被絕罰。

積極的方式則是玩家去培養大量的牧師,從而控制樞機團,以左右教皇選舉。
Read 4 tweets
Jan 26
僕最近的一個觀點是,科舉和相關官僚制度所建立的「士」的概念,在中國的幹部制度中得到了延續。

而這種「士」概念則使得每個自認爲聰明的中國人都認爲自己是潛在的國家的統治者。

這也解釋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傳統的「高愛國心」,而知識份子本應是平衡愛國主義的羣體。
這個士概念很難定義,大致可以說是

1. 聰明人可以進入政府改變政府
2. 聰明人不應該以行業區分。(也就是說各行業的聰明人都應該成爲統治者,而非獨立的 professional )
3. 聰明人有天然的合法性去統治不夠聰明的人
4. 是否聰明應當由考試決定
5. 聰明人應當被授予社會資源和經濟資源上的特權。
而這種「士」概念其實是 anti-professionalism 的。

也就是相信士概念的人,並不會像是西方的專業人士那樣具有獨立性和道德,並把磨礪自己的專業當作人生的成功的衡量方式。

而相反的,能夠進入官僚體系,無論是政府還是大企業的官僚體系,纔是成功的標誌。

這樣是不會有真的 professional 的。
Read 7 tweets
Jan 26
如果需要給非軍事愛好者解釋機槍,用這個影片會省不少時間。

————
什麼是 ……

自動步槍
輕機槍
中型機槍
重機槍
班用自動武器

這種解釋方式也是很棒。

從「爲什麼存在——也就是被期待的機能」開始解釋,

然後解釋需要的性能特徵,

再以例子解釋設計的結果。
簡單來講

重機槍(一戰):持續火力壓制的防禦武器

自動步槍:便於攜帶可以提供短暫自動火力的進攻武器

中型機槍:能夠移動但持續火力較差的重機槍

輕機槍:比自動步槍持續火力更好但犧牲便攜性的武器

通用機槍:科技發展使得可以兼顧持續火力和便攜性的結果
Read 4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Don't want to be a Premium member but still want to support us?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Or Donate anonymously using crypto!

Ethereum

0xfe58350B80634f60Fa6Dc149a72b4DFbc17D341E copy

Bitcoin

3ATGMxNzCUFzxpMCHL5sWSt4DVtS8UqXpi cop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