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推

疫苗有預防性跟治療性兩類,前者的功能明確包含:預防、降低風險,但世界上沒有任何疫苗能完全預防感染有些人用了就沒效),最初covid疫苗的效力大家其實不抱期望,也不抱持希望能百分百有效,最後在感染大爆炸下能有這樣的效果堪稱奇蹟

(續
Stephanie的研究扣掉數據分析錯誤外,在文獻方面引用方面屬錯誤引用與惡意解讀

簡單舉例

A跟B有關
A跟C有關

要證明B與C有關聯需要額外證明,不能用上述兩條就下定論B與C一定有關

而且通篇沒相關pathway的數據,你問任何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都會給你一樣的評價

(續
在上篇中我有提到為什麼有問題,在統計上的確1-2個極端值可以導致計算上的顯著差異,但那不代表真的有差

而能用來反駁的研究可參考下篇我在關於mRNA過敏反應引用的文獻

系統跟細胞不是概念問題,這是用錯專業術語,而且專業用詞上接受不能含糊,要把可能性說出來
干擾素屬於細胞激素下屬成員,而關鍵也不只是干擾素,敘述錯誤就是錯誤

感染病毒但免疫系統沒認出來也不會有動機,感染病毒後不等於感染病毒且免疫系統成功識別後,這天差地遠

舉個難聽點的例子

伴侶出軌你不知情

伴侶出軌你抓到了

反應不同好嗎
這篇文獻的問題我在上面推文內說了,還執迷不悟就是你的問題
給予干擾素治療有較佳預後的研究是做在重症患者上,因為發現不少重症患者感染後干擾素濃度低,並不是所有病人都該給或是都過低好嗎醒醒吧

然後那篇文章真的通篇垃圾,
體內針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與疫苗作用大概會在接種後兩週達到高峰,之後下降下來,如果有記憶性會趨於平穩

14天還在作用高峰期,舉個例子:打完B肝疫苗一個月內體抽血檢驗肝炎抗原那欄都爆高,不先說醫生會以為你確診B肝

所以測到疫苗成份錯了嗎?

不同疫苗作用機轉不同,誰跟你減毒、滅活等於mRNA疫苗
帶狀疱疹睡不好、壓力大也會有,如果打疫苗會出事不可能只有91例,而且病例方面當然是要把各種細節都列上,但不一定都跟疾病有關,我想這是常識

那些症狀跟細胞激素、發炎因子最有關啦,主犯不提只提小弟,安餒甘丟?

免疫學範圍很大,你要不要看完我引用的書後再說,我怕你會覺得臉很痛
中和抗體濃度下降不代表沒用,疫苗不是追逐抗體高,而是能誘導出守備範圍廣的抗體並希望能刺激其他細胞一起上

不管是你說的還是科技新報說的都不對

那篇文的問題自己翻上面推文看

有什麼就要說出來不能不提,這是基本學術倫理
那兩篇我都不能證明先天免疫系統因為疫苗接種有所改變

Trash in trash out, you won’t get gold.

你先把我引用的那60篇看完好嗎?但你可能也看不懂就是了

不論是感染或是接種疫苗中和抗體都不一定會產生,而且中和抗體出現需要時間,講錯就是講錯啦別找藉口

• • •

Missing some Tweet in this thread? You can try to force a refresh
 

Keep Current with 𝕵𝖆𝖒𝖎𝖊 🦠🔬💉

𝕵𝖆𝖒𝖎𝖊 🦠🔬💉 Profile picture

Stay in touch and get notified when new unrolls are available from this author!

Read all threads

This Thread may be Removed Anytime!

PDF

Twitter may remove this content at anytime! Save it as PDF for later use!

Try unrolling a thread yourself!

how to unroll video
  1. Follow @ThreadReaderApp to mention us!

  2. From a Twitter thread mention us with a keyword "unroll"
@threadreaderapp unroll

Practice here first or read more on our help page!

More from @jamiesmurmur

Jun 17
#文獻整理或許可以算是闢謠推

何院士的這篇貼文相信不少人有看到,那可信嗎?

今天就讓我們聊聊該院士所引用的文獻與今天剛出刊關於 #Delta#Omicron BA.1/2的 #Longcovid 風險分析研究

結論:文獻引用及解釋需更謹慎,以免傳播錯誤資訊誤導大眾

貼文連結:facebook.com/michelle.ho.58…
首先,先讓我們來看英國國家統計室ONS所整理的 “自我回報” 有長新冠者的數據(截圖+連結)

接種兩劑疫苗者:
Delta:15.9%
Omicron BA.1:8.7%

接種三劑疫苗者:
Delta: 7.4~8.5%
Omicron BA.1: 7.8~8%
Omicron BA.2:7.4~9.3%

❗️三種病毒株的LC盛行率沒有顯著差異

🔗:ons.gov.uk/peoplepopulati…
而在該院士貼文中所提到的未經同儕評審的日本發表為節圖這篇

這篇發表有個最致命的核心問題: 樣本數極低(18位Omicron確診者+18位確診後康復的對照組)

而根據對照組的確診時間推斷,主要應該是感染Alpha株,由此可知該發表不能拿來做Omicron與Delta LC的比較!

🔗:medrxiv.org/content/10.110…
Read 11 tweets
Jun 16
#covid #omicron #reinfection #丹麥 #再感染

關於再感染的丹麥研究引起了不少討論,先來重點摘要:

- 品質足以做分析是否為重複感染的檢體有限
- 該發表採集樣本時段在Delta浪潮末尾至Omicron BA.2浪潮開始
- 有BA.1-BA.2、BA.1-BA.1、BA.2-BA.2重複感染的案例
- 感染BA.1後可短期再感染BA.2
這張是該發表的研究方法流程圖:

從指定時段內的1, 848, 466個確診案例
⬇️
找出1739例是間隔20~60天再度檢測出陽性
⬇️
將這些案例去做比對挑出1056個檢體去做定序分析
⬇️
分析過程中有433個檢體定序失敗
⬇️
263個案例可以做後續分析

要做再感染的檢驗分析難度其實很高,最後合格的樣本數並不多
時空背景資訊:

該研究採集檢體的時間段2021年11月22日至2022年2月11日為Delta浪潮的末尾接到Omicron BA.1的大流行,再到Omicron BA.2開始崛起

這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 該時段內的再感染者一定非常多感染過Delta
- Omicron BA.2再感染BA.2者應該不多,因為剛崛起不久

Read 9 tweets
Jun 11
#文獻分享音間 #簡報串

安東尼·佛奇的傳統/經典群體免疫的概念可能不適用於 COVID-19

時間:2022.06.11, UTC+8 21:00(會錄音)
主持人: @alexflybaal

文獻🔗: academic.oup.com/jid/advance-ar…

P. 1
簡易QA:

Q:我要怎麼發問?
A:用音間中的reaction功能發個問號,主持人會看

Q:哪些問題適合發問?
A:跟分享的文獻有關的比較適合

Q:沒跟到怎麼辦?
A:音間會錄音,可以對照推文串來閱讀

Q:音間跟推文串怎麼搭配?
A:推文串有標數字(P. X),可對照來看
讓我們從群體免疫聊到 #COVID19

這篇paper我以四個方向討論

- 群體免疫科普:聊聊定義跟歷史
- 達到群體免疫的疾病:這篇paper舉了什麼例子?沒有達到群體免疫的可能原因是?
- Sars-Cov-2:這病毒的獨到之處及為什麼群體免疫觀念對他不適用?
- 未來建議:該paper的作者對未來疫情控制怎麼看

P. 2
Read 24 tweets
Apr 13
#Covid 問答集

1. 無症狀確診者會不會有後遺症?
有可能有,但是不一定會察覺,目前尚未知長期影響。

已有研究點出無症狀、輕症的青少年確診者肺部受損,(doi.org/10.1101/2022.0…),有研究點出病毒能在器官中生存可能導致未來病變 ,有發表點出腦部與其他器官也有影響(doi.org/10.1038/s41586…)
2. Longcovid (LC) 不會好?
這到不一定,有些人的症狀會逐漸改善,有些人症狀可能兩三個月就好轉,有些人可能用年來看;也有些人確診後一個多月才發現有症狀,目前LC的成因還在研究,有很高的機率跟發炎有關

3. 症狀嚴重才會有LC
無症狀或是輕症者也有可能有LC,相關發表不少可以翻我過往的推。
4. 打疫苗還是會被感染,是不是直接確診最實在?

完整施打疫苗可以降低住院率跟重症率,以目前有的文獻發表來看可以降低LC的機率,而現在流行的Omicron家族病毒株免疫源性低,你確診後還是可以繼續確診身體無法產生有足夠保護性的抗體,請千萬別以為確診後就有無敵星星,很高機率會眼冒金星後遺症滿滿
Read 6 tweets
Apr 5
1. 目前WHO所認證的疫苗主要是以最初始的covid-19病毒株去做開發,在delta病毒株出來的時候就發現突破性感染的機率高,但是施打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率、住院率以及確診後有Lomgcovid的機率,目前已知病毒會長時間潛伏於人體,是否會造成更多病變仍須研究,但已有確診者出現其他器官病變的案例報告。
2. 冠狀病毒科的病毒在過往研究中可以在低溫環境下存活82天,澳洲的科學家的研究做出來的結果是Covid可以附著在絕大多數的物體上6-7天仍具有感染力,在部分材質的表面如紙鈔等可以維持28天,天氣寒冷了話可以活更久,所以洗手、返家後即時更衣、更換口罩有其必要。

link.springer.com/epdf/10.1186/s…
關於病毒是否變弱,以Covid-19為例,在Omicron BA.1 出現的時候學界覺得病毒株變弱了點,但其家族後來的變種也是現在的主流病毒株BA.2不管是反覆確診造成的傷害、住院率及死亡率都有所提升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看這篇新paper: nature.com/articles/s4157…

病毒不一定會變弱呦
Read 6 tweets
Apr 4
關於PCR檢測間隔時間

針對目前的病毒株,我如果接觸確診者要在病毒所內採檢,基本上我們是抓三天這個時間段

假設禮拜天我碰到確診者,禮拜一對方告知我他確診,那我應該禮拜三或禮拜四去檢驗,太早檢驗病毒量不夠鼻子或咽喉根本被捅了個寂寞還浪費醫療資源

病毒感染跟量多到足以測出需要時間啊!
然後我挺常被捅到流鼻血的,所以有特別去找家醫開專門的藥膏擦來保護鼻腔黏膜(法國今年真的乾冷非常多),醫檢師/醫生看到我流鼻血都是先把檢體放入管中標記好,而我自己去一邊抽衛生紙加壓處理

其實如果採檢者跑來關心我我會很擔心他之後檢體搞混,採檢到流血我都請他們優先處理檢體而非關心我🧪
補充一下法國的採檢法(戳法)

如果附近有椅子,會讓人坐在椅子上口罩稍微拉下來露出鼻子,稍微仰頭後先戳一邊鼻孔,如果戳的不順採檢者會用另一隻手扶著你的頭讓採檢順利,戳到鼻咽處轉一轉停留一下,拔出來再換另一邊的鼻孔戳下去重複一樣的步驟,之後放進檢體瓶內

沒有椅子就太空椅到採檢結束
Read 4 tweets

Did Thread Reader help you today?

Support us! We are indie developers!


This site is made by just two indie developers on a laptop doing marketing,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Read more about the story.

Become a Premium Member ($3/month or $30/year) and get exclusive features!

Become Premium

Don't want to be a Premium member but still want to support us?

Make a small donation by buying us coffee ($5) or help with server cost ($10)

Donate via Paypal

Or Donate anonymously using crypto!

Ethereum

0xfe58350B80634f60Fa6Dc149a72b4DFbc17D341E copy

Bitcoin

3ATGMxNzCUFzxpMCHL5sWSt4DVtS8UqXpi copy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Follow Us on Twitter!

:(